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2015-12-15 10:13:45)
分类: 音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

            长沙县春华镇中心小学     吴立练

 

 

【内容摘要】提高全民音乐素养可以从娃娃抓起,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并提高社会普遍人的音乐素质。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个“挑战”,怎样在音乐课堂中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是我们永久探究的话题。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理念不断跟进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一定会让学生们终身受益的。

 

【关键词】音乐课堂   识读乐谱   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并提高社会普遍人的音乐素质。我们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也不是在培养某些与音乐相关的专业人士,而是在进行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关于识读乐谱,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识读乐谱定位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其程度标准提高为“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的识读乐谱。”其学习方式为“与演唱、演奏、创编、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一直是我热心探究的音乐教学问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识读乐谱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决定高度。在一系列的理论阅读中我知道了,我们教师要重视歌谱教学,认识到识谱唱谱的最佳学习期就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对于学生理解感受和表现歌曲有着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掌握规律,探索教法学法,扎实有效地进行识谱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唱谱的能力,让学生的词谱演唱能力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是必须的。现如今在歌曲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可能有这样的观点或做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歌词的演唱,歌谱能唱就唱,会多少唱多少,唱准与唱不准没有一定的要求,或者干脆就不唱歌谱。时间一长,会唱词不一定会唱谱,但会唱谱一定会唱词,老师教歌与学生学歌就形成了一种定式,演唱歌谱成了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歌曲教学中要避免重词轻谱的片面性,所以我们要重视识读乐谱的教学。

二、识读乐谱要讲究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看、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可见,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前提,一节课是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讲课亲切、生动、知识结构合理,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上音乐课,乐意参与到音乐活动。

(二)创设情境,将识读乐谱教学于游戏中。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音乐游戏是儿童游戏世界中的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舒展舞姿、表演自我的快乐王国。常言道:游戏即快乐,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小学教材中歌谱都是采用 “简谱”。简谱虽然说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音乐识谱法。它的最大好处是运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就能将万千变化的音乐作品记录并表达出来,并使人很快记住而终生不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对音符感兴趣,我们老师就可以创设情境,采用游戏法教学,把音符或乐谱写在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我还可以选七名同学分别扮音符1 2 3 4 5 6 7音乐开始“音符小游戏”,“音符”根据音阶的位置,排成一横排,然后散开,再拍成一纵队。音乐中“音符”全蹲下。教师弹哪个音符,哪个音符的扮者就地站起来。直到七个音符全站起来。其他学生拍手一起唱。谁站错了位置或听错了音,请谁跟着教师的琴唱一遍音阶。通过游戏使学生们认识了七个基本音名,并知道七个音名的排列顺序。再比如,在教学《乃哟乃》时,135三个音符组成的歌谱,创设三座音符小山,每一座小山上写一个音符,唱对音符就爬过小山,三个音的辨认,小朋友的音高概念渐渐地建立起来了,一步一步把歌谱一句一句地在游戏中识读出来,学生唱得不亦乐乎。我这样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与学更能使他们学会并掌握新学的知识,利用这种充满趣味、简单易懂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接的认识音符,不仅慢慢地把握音准,而且渐渐地理解简谱。

(三)识读乐谱要讲究趣味性。

 在教学中,老师要设计出学生喜欢的趣味练习,优化读谱教学。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学习、运用乐谱,是识谱教学的关键。针对小学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识谱要求,我是这样做的:

1.确立音高概念讲究趣味性。

这是一个被很多音乐教师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往往以成人的起点直接来让小朋友识读乐谱。其实在小朋友心中不仅音符和音高对不上号,就连比较两个音的高低都是非常困难的,音的高低与音的强弱混淆不清,认为越强的音越高。因此,音高概念的确立十分重要,它是唱准音阶的基础。我们必须让小朋友在形象的空间高度与抽象的音高概念之间搭起桥梁。可以先让小朋友看老师弹琴,从琴的左端弹至琴的右端,问小朋友联想到什么了,小朋友会说那是在说话、那是小鸟飞上天了、那是猴子爬上树了等等。反之,小朋友可能会说那是爷爷在说话、东西掉到地上了、有人在乘滑梯等等。等到小朋友已经形象地感受到了不同音高联想到的空间高度不同后,再让小朋友们自己总结:高的音尖、细,低的音粗、厚。然后跟着老师唱高低不同的音,再次总结:高音唱起来费力,而低音唱起来省力。

2.图谱法识读乐谱讲究趣味性。

儿童心理学和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年级小朋友对图形谱很感兴趣,唱歌时,先说说图谱包含的意思,再让小朋友手指边画边唱,感受旋律高低,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图谱。第一,可以是柯尔文手势图谱来帮忙识读音符,对学生进行音高训练;第二,可以借助电教媒体中的趣味游戏来优化识读乐谱。孩子们在特别的“体验”中,可以看到形象的音符阶梯、键盘图,还可以认识简谱和字母谱,信息量大、学习简单有效,又带着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很快就能认唱基本音符啦。

3.节奏训练讲究趣味性。

节奏的训练对识读乐谱十分有利,节奏与生活相联系,训练不容忽视。所有的基本节奏我都可以尝试创编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文字配读。比如:四个十六分音符在一起可以对上“快快乐乐”、“开开心心”这样的四字词语,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训练了节奏的稳定性。又如,从母鸡下蛋后 “咯咯嗒”的叫声中,来认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并出示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进行对比,学生把这两种节奏区分清楚,通过拍击练习就能很快掌握它们不同的特点;从“知.了”的叫声中,来理解附点节奏前长后短的特性;从体育教师“向右转”的口令声中,从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中,来认识并很快地掌握这两种切分节奏形式。

再比如在在教学中还可以和小朋友有节奏地进行有趣的创编问答。如:老师边敲节奏乐器边说:“小碰 铃,真漂 亮”,接着让学生编创。如:“小碰  铃,真好听,唱着 歌儿 铃铃 铃”;“小铃 鼓,咚咚 响,小朋 友,跳起 舞”等等。当然节奏练习应变换形式、定时进行,常用方法有:口念法,拍手法,弹舌法,打击乐器演奏法、脚踏法等等。小朋友们最喜欢打击乐器演法和脚踏法。当同一条节奏型用不同的方式被表现出来时,真不失为一种新型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些练习最好结合一定的比赛形式进行,以促进小朋友们更加认真地学习。

(四)识读乐谱教学要注意课程的融合。

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其它教学内容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虽然识读乐谱的教学是长期困挠众多音乐教师的一个难题。但是只要老师们潜心探究,依据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识谱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孩子们就会觉得那是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识谱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探究的话题,老师定要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的音准和节奏基础,让学生不仅快乐地学到了识读乐谱的方法,而且在音乐活动的参与、表现中,提升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从而走进音乐,感悟音乐。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            福建教育出版社

3.《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

4.《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