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乒乓变奏曲》教 案

(2012-11-29 10:4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乐教学

 《乒乓变奏曲》 

 

【授课课题】《乒乓变奏曲》(人音版第七册第四课)

【授课教师】孙洁 (珠海新世纪学校)

【授课时间】20121128

【授课类型】欣赏课

【授课班级】香洲区第十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钢琴独奏《乒乓变奏曲》的音乐主题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乐曲为2/4拍子,全曲活泼欢快,音乐主题简洁,包含有五个变奏,表现了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钢琴独奏《乒乓变奏曲》,指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并延伸到热爱运动、把运动的拼搏精神运用到学习上的思品教育中。

二、过程与办法:创设情境,通过听、唱、演等音乐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感受“乒乓球”的音乐形象、感性了解“变奏”和“变奏曲”。

三、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从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判断乐曲中出现的五次“变奏”。

 

【教学重点】乐曲的分析与欣赏、音乐形象的感受、曲式结构的了解。

【教学难点】“乒乓球”音乐形象的感受、“变奏曲”曲式结构的了解。

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生通过讨论乒乓球的特性及打乒乓球的规定,分析、判断用

    音乐表现乒乓球时所采用的拍号、演奏形式等。

二、分段欣赏、突破难点:分析、听辨各乐段,感受“乒乓球”的音乐形象、感了解

  变奏”与“变奏曲”。

三、拓展延伸、思品教育:通过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教学方法】听辨法、教唱法、视唱法、比较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光碟、PPT课件、钢琴、乒乓球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1、师生互相问候。

   2、老师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

1用提问法师生共同分析乒乓球的音乐形象从而导入本课的欣赏。(板书)

2、出示课题。

三、分析、欣赏钢琴独奏《乒乓变奏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主题与变奏。

(一)初听乐曲。

(二)、分析乐曲。

   1、听辨、分析音乐主题为单旋律、简洁、灵巧、轻快。采用教唱法、视唱法分别在高音区和中音区视唱音乐主题。

        1=C  2/4

   2、指导学生分析、欣赏、比较、听辨变奏一和变奏二,指导学生感性了解什么是“变奏”。(板书)

       变奏一: 1=C  2/4                       变奏二: 1=C   2/4

 

    主题出现在高音区                          主题出现在中音区

 

3、指导学生分析、欣赏变奏三:音乐主题隐藏在高音区。

     变奏三: 1=C  2/4

    

4、老师分析、讲解变奏四和变奏五:在和弦的衬托下,主题变化为下行和上行旋律,并指导

生听辨。                  

5、总结归纳全曲,指导学生感性了解什么是“变奏曲”。(板书)

(三)听辨与活动。

1、欣赏《乒乓变奏曲》,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主题与变奏。

2、老师用钢琴随意弹奏《乒乓变奏曲》的音乐片段,学生听辨。

四、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并指导学生听辨出《乒乓变奏曲》的主题,了解《乒乓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2、了解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情况(主要介绍邓亚萍。)

五、思品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运动,锻炼好身体;在学习上要向运动员学习,要有不服输、争第一的精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拍子      独奏

 

    乒乓球:    轻巧     有弹性  

 

                          变奏        变奏曲

 

王晓飞老师点评: 

     孙老师作为工作室年龄最大的学员,在民办学校工作量超大的情况下,精心准备了本节研讨课。这是一节非常朴实的课,没有花哨的表演与喧嚣,只有扎实的教与学,通过孙老师对乐曲细致的分析,孩子们了解了变奏这一音乐体裁,而且非常清楚地掌握了《乒乓变奏曲》的主题与5次变奏。教学重点、难点依次解决,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音乐课。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放在老师身上,老师的唱、跳、舞、表演,使一节节音乐课变得精彩纷呈,现在,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身上,看看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上,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否在孩子们的身上得以呈现!只有关注学生,而且是关注到大多数学生(不是所谓的几个尖子生),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我们课堂才会更有实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