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学为了什么

(2013-10-11 14:47:19)
标签:

学校

在家上学

交流

育儿

分类: 我的生活观
    上学为了什么?猛然想到这句,才发现后面的内容有点难以下手。那得想想,上学到底为了什么?学知识?学知识的方式很多,不一定得在学校学校,那为什么要老老实实地送孩子从一年级起始,二年级,三年级地读下去?上学除了学知识,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

  
    学校的学习进度方式不会适应所有孩子,也就是说,有可能自家孩子就不能适应学校学习节奏。有的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或许仅用半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就能掌握好学校一天的学习任务。也有可能,有些孩子还得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当天任务。那为什么,不选择在家学习,自行掌握进度和方式?这样或许更能因材施教。那为什么还得上学?


    看到今天某报纸调查文章,说是某地成立在家上学联盟,报名孩子不少,观望者也不少,真正实行的仅占1/10。除开在家上学的先决条件,那得父母一方全职在家,还得具备相应的知识及教学技能。假设这些条件都足够,我会不会选择在家上学?或者说,在校上学到底为了什么?


    1、培养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小到小组,大到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每天,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会与老师同学交流。同学性格各异,说话做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无论是打扫卫生,还是做游戏,参加比赛,都得与老师同学相处,如何与他们交流合作,就是一门学问。在家上学,更多面对的是家庭成员,父母对孩子是有包容迁就性的。走出家门,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不会像父母一样包容。那么,与之相处,就不得不让孩子学习与人交流。虽然说,父母也能创造条件,走了家门,让孩子多与社会接触,但毕竟接触面窄小,且有父母在旁边,孩子的交流合作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2、提高独自处理问题能力。在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作业本找不到了,打扫卫生时同组人员不配合,同学间的茅盾,误解,等等。这些都得孩子,学习着想办法解决。面对这么多的人,会遇到各样各样的事,这些事比在家里相对简单单一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要多得多。也就促使孩子必须得学习着解决。相处的人越多,碰到的问题越多,越要学习处理问题。而在校上学,无疑是为今后适应社会作准备。



    3、培养遵守规章制度意识。每天规律性的作息时间,还有学校管理制度,作为学生还得遵守。当然,个别完全不合理无操作性的制度另当别论。比如,8时上课,你不能晃儿郎当地10时才来校;值日生该做的事,你得认真完成;安排锁教室门,那就得等同学先离开教室,不能甩手不干。这些,都是培养制度意识。有约束,让自身懂得可为与不可为。除开少数自由职业,实际上自由也没有纯粹的自由。大多数人今后从事的工作都会受到制度的约束,受到规章的限制。上学实际上逐步培养制度意识的过程。


    4、培养离开父母的适应性。孩子大了,总归得离开父母开始属于自己真正意义的独立生活。且不说现在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学资源,中学甚至小学时,就送孩子到外地上学,就算是按通常上学模式分析,上大学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得离开家门,独自上学生活。怎么适应这个离家的生活?孩子上学,就是慢慢适应离家生活的方式。小学时,早起上学得傍晚回家,有半天时间,是离开父母身边的。中学时,可能会一周回来一次。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作为父母,多么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但他终究要长大。所以,上学,就是一种用来适应以后独立生活的方式。也是父母与子女双方适应的过程。
 
     学知识,校内校外都可进行。但有些能力观念,还得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逐步得到锻炼,促进身心健康,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作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随便说点啥
后一篇:月考问题分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