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同学参加校乒乓球比赛,轻松进入半决赛。晚饭后,歇息半时,如往常一般,全家总动员去打乒乓球。途中,家中那位男士忍不住脚痒痒,骑车去了。
平时静悄悄的球室传来击球声,原来是一父子在打球。见我们到来,这孩子的爸爸主动退让,说是让孩子们练习。
这男孩子年龄和杜同学一般大,同在一所学校读书,相互之间也很熟悉。杜同学的球速比较快,属于进攻打法为主。这男孩子,主要打削球,球带着旋转,球速非常慢,时不时来一高球,属于防守型打法。
两两对决,杜同学明显处于劣势,快攻发挥不了,自己所擅长的节奏完全被打乱了,稀里糊涂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拉球屡屡触网,为了接住对方的球,杜同学只好用挑球的办法勉强应付,用上了自己极为不擅长的慢球打法。这男孩子完全掌握了主动,只要杜同学挑球过来,逮住机会,马上拉球得分。
看着杜同学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也着急,马上老毛病就又犯了。等这两人休息时,把杜同学拉到一边,责怪她为何总这么慢悠悠的打球,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仔细想来,咱叽叽歪歪的话,对于杜同学丝毫帮助都没有,即点不出问题所在,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除了添乱,什么用处都没有。
杜同学原本就打得不顺畅,这心里自然也就不痛快,再加上我这么一哆嗦,更为恼火了,气哼哼地握着拍子,一阵乱打。
两孩子继续打球,局势依旧如前。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家里那位尊贵的男士回来了,站在球桌旁看了看。等这两孩子打完一局后,让暂停会儿。把杜同学叫过来,和她一起分析原因,主要问题还是没掌握削球的接球办法,原本自己所熟悉掌握的节奏被打乱了,自然就处于挨打的局面了。
两孩子继续练球。我发现杜的打法改变了,对方削过来的球,因为带着旋转,她处理接球技巧时,即不像前一样全力拉球,也不如前一样软绵绵的挑球了,而是直接往下压球,灵活处理球点。这样一来,球速明显加快了,回到了她自己所熟悉的打法,破坏了男孩的慢节奏。局势大逆转,杜同学完全占据了上风。
回来的路上,杜同学总结道:“我老爸是指导,老妈就是唠叨!”汗!两词之间的差异,那的确是天壤之别啊!
回想杜打球时咱的表现,严重不合格!唠叨的话语,即点不出具体问题所在,给不了合理有效的建议,兴许还直接破坏了杜同学苦思冥想所得来解决办法的小小萌芽。
就像过河一样,我就好比那两手扠腰的监事者,叫嚷着:“过河,快过河!”却想不出用什么办法过河。真正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视周围情形,告诉或者同孩子一道商量,该怎么过河,过桥还是乘船,桥在哪里,船在哪里。
如能这样,也就会慢慢培养孩子查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碰上困难时,知道怎么“架桥”,如何“过河”。
希望以此时时提醒和勉励自己,别做那个横眉冷对的扠腰者,更别做个叽叽歪歪的令孩子厌烦的麻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