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杜的一个朋友每天都来找她玩,有了玩伴的生活顿时丰富多彩起来了。俩孩子有着说不完的话,每天的事儿就是看看书、打打扑克、下下棋,要么就是下楼荡荡秋千、跳跳绳、玩吹泡泡。当然,这孩子征得父母的同意,也就在我们家吃饭。
周四中午下班回家,杜就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告诉我,某某等会儿要到我们家来。看着杜那兴奋样,我也就有意逗着玩,言不由衷地说:“啊?又来玩啊?你就光顾着高兴了,就没想过你老妈还要辛苦做饭呢!”
听了这话,杜兴奋的眼神顿时暗淡了,像霜打着的茄子,垂头丧气地退出了厨房。
我马上意识到了,我看似逗乐的一句话,伤了孩子的心。她认为,我不欢迎她朋友的到来,可她是那么急迫地盼望着朋友来玩,少了玩伴,总是那么无趣。就像杜说的一样,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大人所无法代替和弥补的,她们有着这个年龄的共同语言。
想到这儿,我马上走到杜的旁边,诚恳的对她说:“对不起,我刚才做错了,请你原谅。我很欢迎你朋友来我们家玩,我刚才只是想逗逗你,但没想到说这么一句不恰当的话,伤了你的心。我很高兴你有这么好的朋友。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友情,和亲情一样,值得好好珍惜,要真诚地对待它。”
既然朋友要来了,该准备点什么呢?
想到杜的朋友挺喜欢吃蛋卷(一种菜名,猪肉剁成碎沫,鸡蛋搅拌成均匀的液体,烙成蛋皮,在其上均匀铺上肉沫,再卷起成筒状即可。还可根据个人爱好添加某些食材。),于是,招呼杜:“朋友要来了,要准备晚餐的食物,我们一起动手做几个蛋卷,你看怎么样?你们都喜欢吃。”
我想用行动来向杜证明:我是真心欢迎你的朋友,她来家里玩,我很欢迎。
杜答应得爽快极了,马上拿出鸡蛋,开始搅拌蛋液,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个劲儿地要帮忙。她朋友来时,仿佛心有灵犀一样,带了一大包杜喜欢吃的红枣和花生。
为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可究竟怎样才算是爱孩子?爱孩子的方式很多,爱的类型也很多,在我看来,重视孩子的朋友,也是爱孩子。
重视孩子的朋友,孩子能从内心强烈地感觉到父母对她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她结识朋友,尊重她的友情,感到父母信任她、理解她,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懂得童年需要玩伴,需要朋友的相伴。要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一味地干涉拒绝甚至厌恶她们。既然孩子是家庭一员,具有独立的人格,那为什么不能邀请朋友来家玩呢?我们大人需要朋友,孩子更需要朋友的相伴。
重视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能慢慢地学会与人相处,给孩子创造一个交流的环境。人立于世,从来都不会是像猎豹一样,单枪匹马过一生,那会是多么孤寂无助甚至绝望的生活。有句老话说得好,秦桧还有两三个相处好的呢。一个人的良好的流通交流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功,是在与各样各样的人相处后,不断地分析、总结而锻炼出来的。
重视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能够与朋友多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她们之间有着这个年龄的话题,有些话是不想与父母说的。就像我们家长一们,有时候会找朋友倾诉,但不会找亲人诉说。正如人常言,多条朋友多条路,朋友,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在你迷茫的时候帮着指指方向,在你得意的时候提醒你不要忘形。人生一世,能有几个真正的朋友,是多么让人惬意骄傲的事情。
我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短故事:
幼儿园时,孩子说:“我要去找伙伴玩。”妈妈说:“那多危险啊!妈妈陪着你玩吧!”
上小学时,孩子说:“我要找朋友玩”,妈妈说:“好好做作业吧,这么多作业都没做。”
读初中时,孩子说:“我想出去找朋友玩。”妈妈说:“作业都来不及做,玩什么玩!”
上高中了,孩子说:“我想出去找朋友玩。”妈妈说:“都快高考了,多做点题目,老想着出去玩!”
读大学了,妈妈说:“怎么不出去玩呢?”孩子说:“找谁玩呢?”
当时读这故事的时候,感觉心头一颤,这些话,多么熟悉,可以说,它每天就在我周围发生。尤其是最后,孩子的一句:“找谁玩呢?”更是让人心痛啊!可以想像孩子落寞、无助、孤寂、伤感的神情。他错过了许许多多与人相处交流的时机,错过了许许多多与他相识相交的人,错过了长大过程中原本属于他的那一处处风景。等他长大时,他的心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所以,不知道找谁玩,不知道和别人怎样玩,这才是最为让人悲苦无奈的事。
想明白了,我们全家,还有杜的朋友,坐在餐桌边,开开心心地吃着饭,聊聊天,饭后,带俩孩子去打乒乓球,又是乐活似神仙一天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