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两组“实验”的启示(2)

(2015-06-29 09:19:08)
标签:

佛学

健康

十式

分类: 十式养生法

    我们有几个具体的例证。我身边就有一位十式修习的女士,未修习十式之前,她身高1米6,体重却超过了160斤,沉甸甸的身躯常常使她累的喘不过气,脸部和脖子肌肉松弛,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不到40岁的女人。坚持修习十式半年后,体重减轻了30斤,皮肤滋润,色泽健康,身姿优美,脸部和脖项肌肉弹性紧致,身体状态年轻了10岁。现在她经常对她的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十式让我又回到了青春的岁月。

    还有一位患有腰间盘突出的男士,未修习十式前平时最怕腰部受凉、劳累,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总是打着护腰腹带,生怕着凉犯病。后来,他找到了我,在我的指导下,开始他没有信心,我鼓励他,给他讲解十式的修习要领,讲述十式修习不需要一开始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而是充分尊重个体能力,然后一点点进步,给他树立了信心。他开始循序渐进慢慢尝试着修习十式,经过一段时间,现在他每次已可以顺利的完成十几遍动作,由于修习顺利,循序渐进修行得法,他腰背部肌肉得到了显著加强,脊柱更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滋养。现在的他已经恢复到正常,生活能力明显加强了许多,自然,自信心已经使他神采飞扬,也更自然的,对十式修习更加勤奋专注。

    拿我的例子来说,修习十式一个月后,我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逐渐变得光滑,纵纹也变浅了许多。同样例子还有我的一个朋友,他不到40岁,双手指甲上的半月板几乎都看不到了,有很深的纵纹,完全不像是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的手。在我的引荐下,他开始修习十式,也就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每只手上平均有了3个半月板,并且双手变得红润有光泽,纵纹也变浅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呢?

    手指甲、脚趾甲是神经末端,也是血管循环的末端,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血水平。身体紧张、疼痛的缓解有可能是精神安慰的因素,但是气血水平的提升是一种客观生理指标。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时光不可能倒流,这是自然规律。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身边无数的实例,都证明了十式对于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很多人由此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恢复了青春和健康。

    事实上,十式修习让人年青十岁至二十岁既不神秘,也没有让时光倒流,它不是对科学的颠覆,也没有违背自然的规律,只是让你重拾流失的生命,回归本应有的健康和活力而已。

    历史上有记载,人类最长的寿命为209岁,是一位叫弗姆•卡恩的英国农民,我国药王孙思邈活到了141岁。1994年2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过一场名为“衰老的分子观”的讨论会。在回答“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时,与会的40多位生命科学家的答案是: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岁。

    目前我们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不要觉得惊讶,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熬夜、长期伏案工作、缺少应有的锻炼、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所有这一切正在大把大把地挥霍着我们的本该年轻的生命,使我们最珍贵的活力在时光的掩盖下迅速地流逝……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一天的习惯性动作有多少个,会不会超过20个?恐怕很多人想到这些都会很惊讶,从来也没注意过原来我们每天的肢体动作这么有限。

    人体由206块骨头,600多条韧带和无数肌群组成,是一台神奇精密的仪器。要想使这台精密仪器好好工作,需要各个部位不断接受刺激,不断活化。可事实上,我们身体的一些器官和组织长期接受不到刺激。想想如果这样一种模式几十年如一日,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起初是身体某一部位的板结僵硬,然后是某条经络堵塞,进而是关节病变,韧带紧绷,肌肉萎缩,五脏六腑等器官也会不断退化,你还可能健康和青春吗?

    看一看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群中,五六十岁人的体态、毛发和各项生理指标,他们确实已经进入了人生的黄昏时节。而若按照110岁的年龄计算,0-25岁为成长期,25-45岁为壮年期,45-65岁为前中年期,65-85岁为后中年期。五六十岁应该是刚步入人生的中年阶段,正是精力充沛、溢满人性成熟的壮美时节,然而现实怎么样,不用我多说,您就已经明白了。

    重拾青春的岁月,不是不可能,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愿意去做。修习十式让人年轻十岁至二十岁既不神秘,也没有让时光倒流,更没有颠覆自然规律和科学,只是让我们重拾流失的生命,回归本应有的健康和活力而已。(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