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式瑜伽是一个寻找、留住青春和健康的过程,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和发展的系统,是一个长达一生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目的地。十式瑜伽不同于竞技型体育项目和力量型体育锻炼,它需要心情的愉悦、宁静和平和。佛陀说: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我一直都相信思想是一种实物,一种力量,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将事物拉向你,然后变成你所希望的样子。如同鲍勃普克特说的:“‘渴望’把你与所渴望的事物联结起来,‘期盼’则把它拉进你的生命。”瑜伽修习需要喜悦、渴望和期盼,需要美好心情一路相伴。期盼你想要的事物,别期盼不想要的。
不管我们目前处于何种情绪,当你走向瑜伽垫,就要让心中渴望和喜悦的花朵盛开,进而平静下来,心生净土。如果我们内心浮躁,心情烦闷,那么接下来的瑜伽修习就会变成枯燥、机械的锻炼,这同时也说明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德国灵修大师埃克哈特·托利认为:如果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没有喜悦、自在和轻松,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是需要改变你做事的方式。用什么心情做事比做什么事要重要得多。
瑜伽修习就是让美好情绪填注心灵的过程,它不像竞技型体育项目,球场上此起彼伏的加油、欢呼声,刺激着运动员调动身体潜能瞬间达到最佳状态;也不像健身房那样的健身方式,可以边跑步边看电视,边练肌肉边听音乐,以此来打发枯燥的锻炼。在这里,我不想说它们对健康没有益处,只想说这种锻炼也许是一把“双刃剑”,给身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且不说足球、篮球运动,就拿打羽毛球、网球来说,这些运动虽然没有剧烈的身体冲撞,但受好胜心驱使,加上竞赛的状态,使你难免受到韧带拉伤、网球肘等运动性疾病的“关爱”;长期爬山、在跑步机上跑步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瑜伽、太极与这些健身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柔性运动,也是一个让美好情绪自然地填注心灵的过程。初习瑜伽的前几年,我的目的性很强,总希望每次锻炼都有所成长,刚一开始就想着如何结束,做着枯燥的动作、机械的拉伸,自己的心情也不愉悦,身体成长过程中时常伴随着伤痛,整个健康状态改善也不明显。直到有一天,一个故事给了我启发。
古代有个禅院,有个小弟子学习很精进,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诵经学习。禅师早上起来的时候,问他:“早上干了些什么?”小弟子答:“诵经学习。”禅师不以为然。禅师中午的时候问他:“上午干了些什么?”小弟子答:“诵经学习。”禅师摇摇头。到晚饭时分,禅师问弟子:“下午干了些什么?”小弟子的回答依然是:“诵经学习。”禅师没有说话。到了晚上睡觉时间,禅师看到小弟子的屋里很晚才熄灯。于是走过去问小弟子:“干什么了睡这么晚?”小弟子面有得意之色:“诵经学习。”禅师听罢走上前去给了弟子一个耳光。弟子一下子愣住了,一脸委屈,不知道自己如此用功究竟做错了什么。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来我这里修习,是为了寻找本我,只知道一味诵经学习,就背离了此行的初衷。”弟子顿悟。
回想自己的瑜伽练习不正和这个故事中的小弟子如出一辙吗?瑜伽修习就像故事中禅师所说的,是“为了寻找本我”,它是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它让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体位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关注自己的紧张和放松,调整呼吸的频率,进而调整情绪,感受身体发出的信号,与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正如一位瑜伽大师曾经告诫我的,瑜伽的体位不是外在的动作,而是内在的律动,每个动作都应透露着安详、平和和圆满。我们只有用一颗喜悦的心去体会每一个当下,你的身心才可能伴随着你不断成长,真正步入寻找青春、健康的旅程。十式瑜伽的修习没有目标,只有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体验身体不断成长、灵性不断提升、正能量不断积累和释放的自由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