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故事教育 |
一个电话急忽忽的赶到学校,为了一起九年级学生放晚学后在校外的打架事件。
被打学生小陈和家长先到学校,在保卫处详细陈述着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原来,放学前在教室里,同班的小汪用笔套扔他,他回头骂了一句,就此就互相对骂着,最后小汪放下了最后一句话:“你放学看着办。”争吵也就此结束。没想到,在放学回家离学校不远的路上,被小汪和另外一个社会青年拳打脚踢,还被威胁不可以把此事告诉家人和老师,否则后果更严重。小陈回到家后一声不吭、情绪低落,家长发现不对头,在追问下才道出被打的经过。
事情大致了解清楚后,班主任通知了小汪和他的家长到校处理此事,这过程也了解到被小汪叫来做帮手的社会青年其实是九年级某班在期初请“长假”在家的学生小淦。
小汪倒也诚实,如实交待了事实。但被问及参与打架的同伙是谁时,他开始闭口不答,只说此事由他一个人负责,这家伙倒也义气,熟不知我们已经了掌握了事实。
不多久,小淦及家长也到学校保卫处。第一眼看到了小淦,穿着打扮已打上社会青年的烙印,一脸的玩世不恭。更让人痛心地是一系列的对话:
“你认识小陈吗?”我问
“不认识。”他答
“既然不认识,那为什么要打他?”我问
“因为他瞟了我一眼。而且还骂我。”他的回答明显是在找理由,前半句无理,后半句更是无中生有。
“我看着你,是在瞟你吗?路上很多人都会无意瞟了你一眼?你是不是都要打他们?”在我的追问下,他低头无语。
与他以上的对话让我痛心,但让我更痛心,而且无语的紧跟其后的事。
小淦因为我的追问下自知理亏,沉默短暂后,激动了起来。脸上充满着痛恨。
“没有来。”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要找班主任和年段长。
“我在读七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被人打,在告知班主任时,她却一语搪塞,不理不采。”他说。
“后来,我又找到了年段长,他同样对我被打的事冷漠处之。”他又说。
“为什么我那一次被打时,你们老师对我置之不理,而这次我打人时,你们又能帮他出头?”他还说,而且愤怒。
这时,轮到我被问住了,保卫处主任立马对他说到:“那是你当时没找到学校,我们怎么知道,又怎么帮你处理。”
这次却是我们在找牵强的理由应对他了。
……
在事实面前,经过教育协商,虽然比较圆满的处理完了这起纠纷,但小淦的质问深深的刺痛我的神经。那件老师可能感到无关紧要的事却深深的烙在他心中,并伤害着他。我不知道他在上初中的第一天起到最后请“长假”回家这么一段时间是过着怎样的校园生活(我还未调到这所学校),但我可以预知,他两年的校园生活可能并不顺畅,很是压抑,更不开心。
教育要给每一个学生公道的“说法”,要给学生种下“正义”的种子,不能让学生申诉无门,更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不然我们的学生何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