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在虐待小孩了

(2013-05-15 08:34:07)
标签:

生活

育儿

我的原创

教育

路上偶遇一妇女正教训可能不听话的孩子,她嘴边不停的骂着,还不时用手紧拧了小孩的耳朵,疼痛顿时让小孩捂着耳朵大哭起来,不停手的母亲又一次拧了他的耳朵,这次是号啕大哭,可见疼痛比前一次更剧烈,此景让我恻隐之情顿生。还好,女儿今天不在身边,不然她又要说:“又在虐待小孩了”。

“又在虐待小孩了”,这是女儿每当看到小孩被大人们拧耳朵、打屁股……时哭叫的场景时从嘴边崩出来的第一句话,指责中带着轻蔑,也让我感觉内疚、羞愧。

“又在虐待小孩了”来自于女儿的感同深受,其缘于当父亲的自己。记得女儿还在襁褓中时,我狠心就让她躺在我旁边一张小床上自个睡觉,没有安全感的她在晚上哭闹,母亲无法理解,时常指责我们的狠心。当她两三岁时,就让她自个吃饭,当她淘气地不吃饭或者不认真吃饭时,经常会被让我“扔到”厨房外面,任由她哭闹,直至哀求地说“我要吃饭了,下次不会了”,才让她进来。她也经常在半夜里醒来哭闹着不睡觉,吵得让人厌烦时,自然就动手逼她入睡……

大人心情的不爽,事业的不顺时常会殃及小孩,习惯性的迁怒偶让小孩成了出气桶。

大人眼中的“不乖”也经常让小孩子们受到来自衣架等物件的“鞭策”。

今日,她依稀可见那时被我教训时的场景,那也是她深刻、持久的记忆,但她没有责怪,更没有恨。但今天看到同样的场景时,她就会发出“又在虐待小孩了”这种对大人不满的声音,也同时让我想起当时她的泪眼婆娑和惊恐失色,每当如此,内疚和怜悯顿生我心,我很抱歉。

记得儿时,父亲对我们管教甚严,传统的教子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时常在我们身上上演。曾有赌博、吸烟被父亲绑在柱子抽打,而平常的打骂也是常有的事。父亲的总是阴沉的脸色时常让我畏惧,甚至恐惧。当然,那时的我没有现在孩子的叛逆,“虎爸”式管教没能激起我们心中“反抗”。虽能理解,却产生了“敬而远之”的父子关系,那让人生畏的影像深深的烙印在了记忆的长河中。有如女儿一样,她用“又在虐待小孩了”来折射儿时受我粗暴管教的惊恐。

父亲的陪伴会给女儿还来安全感;父亲的陪伴可以影响女儿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庆幸,我的醒悟较早,民主交流代替了简单的粗暴。

“又在虐待小孩了。”这是儿童站在自己的立场发出的内心的不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我们也会“犯罪”。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回    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