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2013-07-05 13:31:26)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美与艺术 |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曼妙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而又震撼的旋律,一切都笼罩在金色的光影里,似藏佛机。这场与“千手观音”的邂逅,忘掉形式上的美感之后,唯留神的密语,参而不透。我想,那或许就是最初的、也最为纯粹的——感动!
一、中国(新)古典舞的风格及审美特征
欣赏《千手观音》这部舞蹈作品,或许我们可以先从古典舞的风格特征着笔,从形式上先作探究——
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划圆的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并济、技艺结合的特点,并具有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和与高度统一的美学意蕴。在中国古典舞的作品里,你总能发现它对美的力求和外在显现的意图,无论是汉代的素腰扬袖,还是唐朝的飞旋踏歌。而孕育于戏曲舞蹈并吸收武术、芭蕾等精华之处的当代中国新古典舞,更是强调视觉美感与意旨传达。从形态上它更加挺拔修长,体现向上、向外的拓展意识;在动的规律上,则或行云流水,或跌宕起伏。这些对动作语汇系统的丰富,使新古典舞日显成熟魅力。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与内涵
《千手观音》之所以成功,其蕴涵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内涵是很关键的。这支舞蹈究竟美在哪里?它又是如何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的呢?
首先要说的还是圆——“圆”
形韵律的文化特征,
可概括为:
在形式的背后,蕴藏的内涵或许更为重要。我们可能看不懂那些舞姿和手势的意义,却都能于无形中感到一种心灵的抽动!精悍的艺术造型颇似敦煌石窟中的“千手观音”,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灯光的配合下,舞者摆出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势,正前的观音又是那般祥和、端庄,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身侧无数的手臂,形成环状,如观音的佛光普照。似有千手千眼,要观察到人世所有的苦难之所,并向受苦之人及时的施以援助。这是一种慈悲,也是一种洗礼,我们是受难者,也是受惠者!真、善、美的主旨已经成功的在我们的心间蔓延……
三、关于《千手观音》的个人感想
这部作品我看了很多次,从第一次看的惊叹到渐渐尝试着去理解其魅力的表现方式和暗寓的深刻内涵,最终也只能说是——参而不透。之所以说是“作品”,是因为我们之间还隔着那么一层屏幕,而它也难免有些流于春晚节目的形式,播出之后太多的宣传、称赞和“侵权”的尴尬,让我深感可惜。当艺术“不寂寞”的时候,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也许是个人太过执拗了吧!
然而,舞蹈的力量终究渗入了观者的内心,并让我们思索。
观音菩萨,在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绝对崇高的宗教人物形象面前,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露出最谦卑的一面吧,即使是顽劣不堪的孙大圣也会偶尔的撒撒娇。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观音本是非实际存在的,我们却遵从着这样牢不可破的信仰。尤其是千手千眼这个特点,纯粹来自于我们的期盼。人生的苦难太多太多,多到我们每天都在唠嗑,可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不敢也不愿摧毁这个形象。因为在我们看来,世间存在着那么一些不可抗因素或称之为“天命”,这些我们用科学判断不了的“存在”或“非存在”,使我们疑惑、彷徨。简言之,我们需要一种安慰、一种鼓舞,让我们可以在人世的苦难无涯中寻得精神的支柱,并对未来甚至是来世有所憧憬。
而千手观音却很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她(他)总能给我们开辟出通往福祉的道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给我们力量。同样的,也因牺牲而更显伟大!观音为救父亲牺牲了一手一眼,却获得了千手千眼;21位舞者抱着失聪的缺陷,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将观音文化演绎得如此生动形象——不完美的外在在里处却完美的契合了!
而“圆”的思想仍意犹未尽,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追求着“圆满”,圆更意味着轮回、返璞归真等思想。舞蹈《千手观音》里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圆,哪个能许诺我们想要的圆满?想必这人生还是需要自己去划圆吧,还要笑着接受残缺。有很多动作重复了三次,舞者也习惯性的分为三列。三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前世、今世、来世,昨天、今天、明天……生命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像这支舞一样,从打开的手掌开始,从收拢的手掌结束。但结束是另一个开始,只是下一个开始,就可能不是由此时的我们来进行,而是由彼时的“他们”去见证了。这有限的“演出”中,因果相形,造化全看自己。
我不由得对生命的承担有了些敬畏,未来经常如梦中所见那般,也许我们真的可以“预视”——经由这点滴的时光沙漏!
我不由得又把舞蹈《千手观音》看了一遍,在心中想了许多。对艺术最好的赞美和回馈也许不是言辞能做到的,而是通过艺术去发现自己、发现生命!愿我们能从这繁忙的城市脚步中获得间刻的歇息,不必供奉观音,也不必念佛诵经,而是信仰人生的真理,思考人生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