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潮汕话中的方言词汇与文化

(2013-07-05 13:30:09)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乱乱团

潮汕话中的方言词汇与文化

                                         ——浅论“仔(囝)”字

潮汕话是现今全国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它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又受到不少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故带有自己独特的方言词汇和文化。外人听潮汕话时,经常会听到一个发音“kiAnn51”,这就是“仔”字,有时也写作更为古老的“囝”字。本论文就“仔(囝)”字在潮汕话中的使用和蕴涵的潮汕文化作下浅论,涉及该字发展的共时和历时问题。

“仔(zai,第三声)”同“崽”,是会意兼形声字,指小孩,本义是儿子,这一点潮汕话和其他方言都很相似。但是潮汕话中的“仔”又有它的特别之处,尤其体现在由其构成的词汇中。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汇:

后生仔、姿娘仔、孥(奴)仔、走(早/糟)仔、兜(逗/豆)仔

它们都是比较常见的称呼,像潮汕女孩也可以简单叫“姿娘”,(在我们濠江区比较习惯说“珠娘”的音)夸其漂亮的话前面就加个“雅”字。“孥仔”口语上可以直接叫“孥”,它只作名词,现在也经常简写作“奴”,后面加上“哟”等词表亲切但是“后生仔就不能简单说成是“后生,这是因为词性发生了变化,长辈偶尔会批评说:“后生后仔,作尼照死惰!”意思是年纪轻轻,怎么这么懒惰!

以上三个分别是男孩、女孩和小孩的统称,而说到亲属关系上的女儿、儿子,潮汕话中则有走(早/糟)仔、兜(逗/豆)仔。“我仔”其实就比较倾向于“我儿子”的意思了,但也可以说是女儿,这个要看语境和人物背景。(在我们区口头上比较习惯说“阮仔”、“领仔”、“因仔”来表示我、你、他的孩子,很不一样呢!)有些地方的人说“儿子”的时候会在“仔”前面加个“兜”字,意含是在自己兜里的,结婚以后还会是自己的人。与之相对,把女孩叫做“走仔”,意思就是以后要嫁人的、会跟别人走的人。有些地方如我们区则把女孩叫做“早仔”,意为“早生的孩子”,这可以和上面的“后生仔”相照应。潮汕地区重男轻女观念比较严重,一般头胎生了个女儿的话,是很可能要再生一个的,目标是生出一个男丁来。所以叫女子“早仔”是希望还有一个“后仔”,一女一男就更“好”了!其实以上这两种还算好的,有的地方甚至还在说女孩子是“糟仔”,有“糟糠之女”的意思,而男孩子则叫做“豆仔”。何谓”?即古时的祭具也。可见该地区男女地位有多不平等,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比较落后贫穷的!古潮汕属南蛮之地,随着人员迁徙,与北方交流日盛,逐渐吸收中原文化并融会成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潮汕文化。这几个字的读音是很相近的,只是整个潮汕的不同分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对男女地位的认识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才会有各种不同的译词。

“仔”字在潮汕话中对小孩子表达的意思是小子,但对大人讲的话则有点看不起人,更甚则是骂人。像白仁仔、砂帕仔、但眉仔等都不是好话,对小孩说“白仁仔哟”有时是开玩笑,也带有亲昵的意味,即“傻得可爱”。形容人瘦,就说他是K脯仔,意思是K(字形给人瘦的感觉)得像肉脯一样,十分生动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潮汕话中,表示小、短、少等意思时常用的是“囝”字。其音为“jian,第四声”,但在潮汕话中与同音。像厝囝是指比客厅、卧室都小一点的房间,鼎囝是指小一点的炒菜锅,铺囝是指小店铺或小床,碗囝是指小碗……这里“囝”字写作“仔”字不太适宜,它放在后面,充当后缀,如同在前面放了个“小”字。除此之外,还有困囝(一会儿)、滴囝(一丁点)之说。“囝”字能换作“仔”字的一般是在有生命的物体后,像鸡囝、鹅囝、后生囝等都可以替换,替换之后它们的用法就和粤语中的一样了。

“囝”在很古老的文字,唐代顾况在《囝一章》中就有“郎罢别囝”一句,闽俗古称子为“囝”、父为“郎罢”。而宋代的陆游更是在《戏遣老怀》一诗中写道“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老翁嬉”,这个时候的“囝”字意思已经扩展为儿女了。但“囝”字在广州话里是没有的,除了潮汕地区用之外还有福州和厦门等地。有趣的是,在吴方言中,“囝”字音“nan,第一声”,同“囡”,正是对小孩儿的亲热称呼!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广东闽语的形成来考究,福建闽语是从吴方言分化出来的,潮汕闽语又是福建闽语分化而成。“囝”原是台闽字,唐顾况已有《哀囝诗》为证,台湾古时又隶属于福建,这之间的纽带关系就可以推想了。

方言的魅力是说不尽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与发展,十分值得考究。潮汕方言词汇中的文化非常丰富,也展现了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具有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点,仅一个仔(囝)字就足以观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