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强老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
2.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数列的求和概念和求和公式.
【教学难点】
数列求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过程】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问题
|
教师出示引例,并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解答. |
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进行探究、解答问题,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
新 课
新 课
|
从上例中,我们得到一个数列,每层钢管数为 4,5,6,7,8,9,10.
一般地,将一个数列的每一项相加求和,即数列的求和。 练习一 抢答:下列数列前5项的和,前n项的和是多少? 1,2,4,6,8,10,12,…;
例.
练习二 在等差数列{an}中:
(1)d
=-3
(2)a1
练习三
强调:1.已知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等差数列的任意项an. 2.求和的方法!
练习四
(1)已知等差数列{an
(2)求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出示题目. 学生思考、抢答.
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订正.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探究. 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师:能将这个结论总结一般分方法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结论.
教师出示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要规范、严谨,叙述要简明、完整.
|
由特殊到一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学生回顾求和公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小 结 |
1.数列求和定义及方法.
2. |
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
作 业 |
教材P57,试卷数列10、13、21、25. |
学生课后完成. |
巩固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