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老师的公开课
(2023-03-16 15:03:18)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问题
|
教师出示引例,并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解答. |
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进行探究、解答问题,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
从上例中,我们得到一个数列,每层钢管数为 4,5,6,7,8,9,1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练习一 抢答: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1,2,4,6,8,10,12,…; -8,-6,-4,0,2,4,…; 3,0,-3,-6,-9,…. 注意:求公差d一定要用后项减前项,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
2.常数列 特别地,数列 3,3,3,3,3,3,3,… 也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为0.公差为0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项是a1,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 an=a1+(n-1)d.
4.通项公式的应用 根据这个通项公式,只要已知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等差数列的任意项an. 事实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便可求出第四个.
例1
例2
练习二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7,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练习三 在等差数列{an}中:
(1)d
=-3
(2)a1
例3
解
A-3 解得A=5.
5.等差中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A,b
6.等差中项公式
如果A
A 这就表明,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就是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7.一个结论 在等差数列a1,a2,a3,…,an,…中,
a2
a3 ……
…… 这就是说,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练习四 求下列各组数的等差中项: (1)732与-136; (2)2与42.
例4
解 d = 20 整理,得 a1+7d = 20
解此方程组,得a1 所以
a25 强调:已知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等差数列的任意项an.
练习五
(1)已知等差数列{an
(2)已知等差数列{an
例5
例6
证明 a-d,a,a+d. 根据勾股定理,得 (a-d)2 + a2 =(a+d)2.
解得a 于是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3d,4d,5d,即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比是345.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特征: 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 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教师板书定义. 师:等差数列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谁能再举几个?
教师出示题目. 学生思考、抢答. 师:你能说出练习一中,各等差数列的公差吗? 学生说出各题的公差d. 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师: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学生分组探究,填空,归纳总结通项公式 a2=a1 + d,
a3=
=
……
an
师: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已知 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几个变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学生思考、说出已知、所求,代入通项公式.
强调:通项公式是用含有n 学生尝试解答后,师生共同板书解题过程. 仿照例1,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解答. 多媒体出示解题过程. 学生核对、订正.
教师强调解题过程要规范、严谨.
学生练习. 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订正.
师:在a与b 学生探究、回答. 教师订正学生的回答,给出等差中项的定义和公式. 师: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个式子的含义吗? 师:在等差数列1,3,5,7,9,11,13,…中,每相邻的三项,满足等差中项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师:能将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的等差数列中吗? 学生继续分组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结论.
学生做练习. 学生回答各题结果,统一订正答案.
教师出示例题.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引导: (1)例题给出了哪些量?如何用数列符号表示? (2)例题中的所求量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学生思路,给出解题过程.
学生自主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后,师生共同订正.
教师出示例题. 引导学生将题中的已知和未知转化为用数列符号表示.
学生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出示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要规范、严谨,叙述要简明、完整.
教师出示例题,提示点拨:当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将这三个数表示为 a-d,a,a+d,
其中d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分组探究. 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 教师引导学生订正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 |
由特殊到一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定义和公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由特殊到一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定义和公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
通过两道直接套用公式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中项公式的掌握.
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
小 结 |
1.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2. 3.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中项公式的应用. |
学生阅读课本P9~P12,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
作 业 |
教材P17,习题第1,2,6题. |
学生课后完成. |
巩固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