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514A323读《平乐正骨十讲》有感

(2016-10-18 11:25:30)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514A323读《平乐正骨十讲》有感

读《平乐正骨十讲》有感

作者:张明
单位: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安徽省定远县中医院
文章编号:Y514A323

    《平乐正骨十讲》是《毛天东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系列丛书》之一,它不仅对平乐正骨学术渊源论述周祥,且新的发现殊为可贵,第七代传承人毛书歌,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的手法治疗方面,成果丰硕,所述特色绝技均突显传承创新之美。

身为骨伤科临床医师,我选择了这本书为阅读作品后,认真阅读完后,收益颇丰,感触良多。

一、学术渊源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起于清嘉庆年间,盛传七世,历时二百七十余載,“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济世救民,疗伤活人无数,素以疗法独特、疗效卓著、为医清廉而饮誉中原。是祖国医学的一支奇葩,是河南中医药学的一个杰出代表,目前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正骨学派。2008年6月“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历代传人主要著作有:郭树信著《郭氏家训》,郭贯田著《正骨手法要略》,郭鸣岗秘授郭耀堂著《秘授正骨心法》,郭春园著《平乐郭氏正骨法》《世医正骨从新》,郭汉章著《实用正骨学》,郭焕章著《伤科一百方》,高云峰著《正骨学》《郭氏正骨学》《正骨学讲义》,郭维淮著《简明正骨》《平乐正骨》。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 代宗师高云峰1952年冲破家族势力,将祖传“展筋丹”“接骨丹”秘方公布于世,1958年9月,创办了“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称为新中国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为新中国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骨伤科高级人才,为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尊称为“现代中医骨伤科之母”。
    二、学术发展历程
  平乐正骨有两大绝招:一是秘方,二是手法。经历了继承时期,主要是家族传承。辉煌时期整理了正骨手法,放射线下徒手整复,练巧了手法,提高了疗效,让吾辈敬佩不已,还研制了各种外固定的器具和固定方法,20世纪80年代还获取多项科研成果。随着AO技术的冲击和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平乐正骨遇到了冷遇时期。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从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上看,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包括平乐正骨的检查手法在疾病诊断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治筋手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运用,随着BO理论及MIPO技术的发展,平乐正骨整复手法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正骨手法集萃
  (一)以切摸为纲的检查八法:触摸法、按压法、对挤法、推顶法、屈伸法、旋扭法、叩击法、二辅法。简明扼要,与西医骨科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拔伸为纲归纳出的整复骨折脱位八法:拔伸牵引法、推挤提按法、折顶对位法、嵌入缓解法、回旋拔茬法、摇摆推顶法、倒程逆施法、旋撬复位法。介绍的详尽实用,提高了我现在的复位技巧和成功几率;

(三)正骨手法应遵循的原则:复位越早越好、强调无创整复、尽可能良好复位,顺应微创理念,减轻患者痛苦,早日康复,大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四、三期用药及伤科杂症论奥

药物治疗是平乐正骨中与手法整复、器械固定齐名的“三大特色”之一。三期用药是根据骨折的早、中、晚期三阶段采用“破、和、补”三期证用药的治疗原则。骨折初期,因肢体损伤,血溢而瘀,瘀不去,新不生,肿不消,骨不长,故宜破瘀消肿;中期,气血不畅,治宜调和;后期,患者久肿,身体必虚,故治当用补。损伤早期有攻下逐瘀法、利水逐瘀法、行气消瘀法、凉血祛瘀法;损伤中期有通经活络法、调气活血法、疏肝和胃法、理气止痛法、活血接骨法;损伤后期有气血双补法、补中益气法、益气滋肾养血调经法、补肾健脾法。平乐正骨的外用药膏、散剂、涂擦药、熏洗、热熨药及制作运用方法更是奥妙无穷。在骨折延迟愈合、髋关节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肋软骨炎、膝骨关节炎、膝关节寒痹、骨折后肿胀、感染创面治疗等伤科杂症的病因病机立法方药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见解,让吾辈受益匪浅啊。

五、平乐正骨手法在颈肩腰腿痛及脱位、筋伤等具体病症中的应用

    《平乐正骨十讲》的第4到8讲详细介绍了颈肩腰腿痛及脱位、筋伤具体病症的概述、药物治疗、手法治疗、功能锻炼。每多读一遍都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平乐正骨的博大精深,渴望得到大师的师承面授。

Y514A323读《平乐正骨十讲》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