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60A293医路漫漫 上下求索——读《学医七年》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学医初心 至死不渝
初读《学医七年》,第一眼看到作者简介便被作者的年轻所震撼,也仅仅比我这个念大二的中医学生大了八岁而已。翻开书细细品读,从求学到从医的经历,作者娓娓道来,宛如品茗,回味悠远。更如同一个贴心的学长细细诉说今后我将要走过的漫漫医路。
作者细数学医之路的艰辛。当初在选择这个专业时,身边也有很多人告诉我学医是如何辛苦,到进了学校求学一年有余,也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其路漫长而坎坷,也许是体会过身边的人受病痛之苦而寻不到良医的失望,也许是感动于作为儿科医生的外婆解患儿之忧的成就感,也许是源于心中从小种下的那一份治病救人的小小的使命感,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学,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也许将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也许因为某些原因最后我没有成为一名医者,但至少求学的日子,会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正如医学生誓言所写: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学医初心,至死不渝。求学之路,愿吾博极医源,经勤不倦。
杏林经典 浩如烟海
比如以五脏对应情志:“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我们的祖先也早在几千年前便已提出病为本,工为标,即以病人为本,病人为本,医生为标,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些对于当代医学的人文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内经》是一部经典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更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使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医学著作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是一本哲学书。
阅读经典对于中医学生来讲,不应只局限于把他当成一门课的学习那样简单,而应把经典当成身边不离不弃的老师,从他们身上不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当成一叶扁舟,带领着我们在从医之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医精诚 志存救济
这让我颇有感触,并深深为中医解决了病人之苦而感到自豪,试想如果患者接受西医治疗,一个月后接受手术,很难想象这一个月他的生活将会遇到多大的不便,并且手术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而中医利用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仅用五剂中药便可解病人之苦楚,这一治法也加深了我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时对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的理解,即所谓的脾胃气虚,阴火内生。也让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它并不是如外人看来虚无缥缈如空中楼阁,而是理论与经验的升华。
急乳蛾误治之反思也让我见证了了医者直面失败的勇气。在治疗一右侧智齿疼痛的患者时采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桔梗汤,开始有效但之后病情加重,最终请来导师才缓解了病情。作者在书中细细列举了八条反思,折射出了一名医者勇于面对失误的勇气。在医院见习,我也存在一些操作失误,也及时反思和总结,但这些带给我的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它使我不会在第二个病人身上重蹈覆辙。医者犯错实属正常,毕竟他们也不是机器,但更为宝贵的是失误之后细致的分析与直面错误的勇气,乃是一名医者行医的根本与前进的动力。也正是无数医者的失败与反思,才推动了医药卫生事业的长风破浪。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非这些文字所述,其中之精华,即在于求学之道,从医之道。正如孙思邈所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是吾之志也。也许我并不一定能成为如同张仲景孙思邈这般的中医大师,但我还是愿意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如今我才大二,求学之路漫长,从医之路更为遥远,无论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十五年之后,我将永远保持初心,为心中从小的医生梦、中医梦不断奋斗,我愿化作一味中药,补中医之气!愿坚守初心,架一叶中医经典的扁舟,驶向精诚大医的彼岸!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刘玥,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