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46A283读《科学走近中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学是几千年来祖先们在生活生产中和疾病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并结合人体本身、自然环境和古代哲学发展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先辈通过对医疗经验的归纳总结,对已记载的有效文献归纳整理,中医学理论体系愈加丰富科学;这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被传承的不仅只有精湛的医术,更可贵的是至仁至善的医德,这是医者在学习和行医过程中绝不抛弃的信仰!
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愈发数字化的时代,精密的仪器设备和明确的数据指标是西医的立身之本。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已诊治了无数患者且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医学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这不意味着,中医将就此走向灭亡!
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将是苍白的民族,即使版图再广阔,都无法避免精神上的流离失所。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都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退下历史的舞台。
所谓《科学走近中医》,而非中医走近科学,我想在一定程度上高度赞扬了中医。中医是中心,中医以其愈发成熟的中医理念、独特的诊疗方法等都吸引了科学的主动走近,吸引了国际的目光。
整体观念是贯穿整体中医的思维模式。整体观念是不仅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有密切联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同理,中医学本身这个医学科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和周围环境保持密切而合理的联系,不可仍守着“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等落后、腐朽的思想走着与世隔绝的道路。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要取其所长,补己之短。至此,科学已走近中医。
战国至秦汉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开始,众医家已构建了以理、法、方、药为一体的极具中华韵味的医学理论体系。各代医家在治愈患者的过程中,不仅有效运用药物、针灸等治病技术,还勇于创新,多角度地完善发展中医学。例如,晋代王叔和撰成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该书阐述了脉象产生的原因,两手寸关尺所主之脏腑,24种脉象的区别与所主病变,并联系外感、内伤、妇儿疾病加以论述,对寸口脉诊法推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力倡火热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邪非人之生之所有,邪去正自安”;李杲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补土派”;朱震亨力倡相火论,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例如,明清时期,标志性成果有命门学说的发展,温病学说的创新,以及编撰集成大量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诸如此类的名医名著糅合当时科学技术和历史背景不断修正完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与中医的有机结合,也为中医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许历史悠久内涵深厚的中医理论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和趣味,但中药内服外敷、针灸食疗等都是为人熟知的诊疗方法。一个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的老大夫,一手扶着胡须一手拿着脉,绝对是人们对中医最深的印象。如今,为中医学子能更好的学好中医领悟中医切诊,脉诊仪,一种可以给学生切身体验各种脉象的机器应运而生。
其次,拔罐疗法也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拔罐是使罐内外形成气压差,让罐吸附于患者身上,达到祛寒逐湿、通经行气、活血止痛的效果。今年里约奥约会,“飞鱼”菲尔普斯身上的罐印,绝对是奥运亮点之一。各国目光高度集中的奥运会上,特色中医高调亮相,在通讯科学发达的大前提下,中医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目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认可,和世界的交流也进一步加深,中医发展道路也愈加开阔。
针刺疗法,也是备受关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病人的具体患病情况,在提捏进针法、挟持进针法等数种进针法中选择一种加以提插法、捻转法等针刺基本手法辅助,体现针刺补泻,达到整体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阴阳调和的作用。在几年前,还是以针施术于患者腧穴,停留数个小时的方法达到针刺疗法的诊疗效果。科学走近中医,电针治疗仪被广泛运用到毫针治病中,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根据患者受术部位和病种选择连续波或断续波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科学精密的仪器运用于辅助毫针治病中,治疗效果比传统针刺疗法更理想。
《科学走近中医》一书中不仅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诊疗特色,还记录了较多的养生防病知识。养生又称摄生,指的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而进行的保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繁荣,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生理需求相对满足,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将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当生存不再绝望,生命不再廉价,生理需要不再是个人最高层次需要,我想“终尽其天年”会成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出自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中“天人合一”的原则,是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之一,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反复强调的“整体观念”。
第一,人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养生学的核心——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五脏安和,精得自养。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学中,五行对应人之五脏,由此可知,五脏亦相生相克,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肾精得养,五脏则安,方得健康长寿。
第二,人与自然环境亦是一个整体。养生则自然要顺应自然,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农业生产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一般过程。科学养生则顺应四季变化,与四时相切和,则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科学养生一说。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养生观点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钟学说大体吻合。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与自然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第三,人与社会环境亦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可或缺,没有人是鲁滨逊,而且即使是鲁滨逊也渴望重新回到人类的文明社会不是?所以,在人们相互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自然流露也是正常的。《黄帝内经》中,“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人的情志强烈持久地维持在同一个状态,导致脏腑精气受损,成为治病因素,此时中医称之为病因——七情内伤。但凡事俱有双面性,怒喜思悲恐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众人皆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范进的老丈人救醒范进运用的即是以恐胜喜之法。在中医诊法中,情志相胜疗法就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同理可知,在养生时,巧妙地运用这情志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可达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如,胸怀开畅、心情愉悦、戒抑郁生气,这样使人体清阳之气得以升发,但凡事皆有度,切忌大喜大悲,暴怒久思,过则伤身。
科学走近中医,但不会替代中医!精确的数据,高端的仪器在现代医学中广泛运用且真实可靠,但这不意味着中医将被数字取代。中医讲究因人而异,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患病情况,会配以不同的方子。若说现代医学治病,那中医就是治人。中医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诊断是否患病,也不会在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中丢失自我。中医不断有科学辅助走向世界,但中医坚持自己千百年来的正确有效中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陶巧利,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