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37A277“势”论中医——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生命以生生不息,蓄势轮转于世间……
历经漫长的实践探索,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哲学知识,社会自然科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炎黄子孙千万年来的智慧结晶,窥探了天地间本源和人类的秘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其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哲学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也成为了近代千万中医学徒进入中医世界的敲门砖,引导我们用中医的思想探索人体认识疾病并治疗疾病。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性课程却并不简单,越学越知其深,知其奥妙。就单阴阳来说,在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种姿态。而此我以拙作势论阴阳,势论中医。
生命之生,变,灭皆不离阴阳,阴阳之交,化,斥而使生命律动。“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随阳生,阳蓄势而化气;阳随阴降,阴蓄势而化形。蓄势轮转以欲降先升,欲升先降,则生生不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命的律动同样遵循自然法则,依春夏秋冬之势,蓄势轮回。《黄帝内经》引进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培育了中医学天地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生命的律动根于阴阳的蓄势轮转,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同样也基于势的力量。而经络传导则是最好的例子,针刺作用的穴位刺激,通过外界通过针刺而传导加入的势能经过经络达于脏腑,调理气血,达到养生治病的作用。
既然生命的法则在于蓄势轮转,那么疾病的发生必定也在于此法则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温热病达热入营血之时,热邪久郁于内,而又复感温邪,内外合邪。出现高热,咽喉红肿溃痛,舌红起刺的一系列热象。然不可过用、单用苦寒之品,否则温可去,但因寒则收涩而不流,而致冰伏其邪,增重其郁,热邪难出,病情加重。而用凉营清热之品配以适当疏卫之品,辛凉清宣,宣调肺气,以理三焦,调和营卫,透热转气。用药如用兵,敌军气势正盛却选择一昧地以硬碰硬,还要顾及人质(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此实为下策。而应谨慎出兵同时以智参谋大局,借用天地之势,加之于我,不急不躁,不断削弱对方同时保留实力,等待时机而决胜出击,一鼓作气而乘胜追击,后休养生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人之病无外乎邪气势强或正气势弱,而此时就更需要医者辨阴阳之势,扭转乾坤。
再论草药,升降浮沉,天地自然加之与其的天然之势与后期炮制后获得的后天之势,很多时候对其药性有决定性的作用。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升浮属阳,沉降属阴。药物偏性对机体的治愈作用也是在调整机体的阴阳之势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针对医者,更是面向全部人,懂得以势论中医,学会养生预防,每一次疾病对身体的损害都是持久的很难彻底消除。重视中医,尊重自然之势,懂得调控势,借助势来保护自己。这才是上工的最高境界。
生命顺势而律动,四季轮回,千秋万载,顺势而为则寿蔽天地,逆之,则亡。生命以生生不息,蓄势轮转于世间……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笑霄,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