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436A276读《学医七年》有感

(2016-10-11 09:30:48)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436A276读《学医七年》有感

读《学医七年》有感

作者:惠钰心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436A276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有幸接触到了这本陈腾飞学长所写的《学医七年》,那时因为社交媒体对于中医的诋毁,而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十分的表浅,便处于一个彷徨和迷茫的阶段。正是由于这本书,用简单通俗易懂又切合实际的分析,给了我对中医,对坚定不移的在中医之路走下去有了更多的鼓舞与信心。

《学医七年》的作者陈腾飞是一名医学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医生,在《学医之路》这本书中,他体现了自己对中医的理智的热爱,对西医的客观评价,以及一些医案和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与见解,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其一,是在医案的选择以及中医的辨证思路上感受颇深。医案是古代及近现代医生对于疾病的处理方法以及辩证思路的结合,给我等学习中医的后辈在面对疾病时的开方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指示方向。在这样一个医案出版诸多的时代,内容参差不齐,却不乏好的作品的出现。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学长所推荐的《蒲辅周医案》,这本书简化了西医的结果,增加了中医的舌脉辨证以及四大经典的条文,例如小儿由于肺胃合病引起的高热,蒲老所开的仅是解表消食兼顾的几个普通药所组合的方剂,而非像一些医生首先采用清热药退热,后再进行扶正驱邪的药物,给我在对于这种相类似的疾病上有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感觉。

其二,是在对于西医的态度上的改观。最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对于西医存在很多的偏见,觉得它是在借助现代科技并自称科学去治疗疾病却缺乏与人的整体联系。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也让我明白了许多。西医与中医都是社会发展中留给我们后人的治病救人的宝藏,有的时候,一味的对西医的抵触情绪是源于自己对中医治疗的不自信罢了,而那些总喜欢论述中医不科学的人也只是学习了西医的表浅便变得自负的人罢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去评价医学的好坏,医学的博大精深也令人难以琢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局限的时间内学习足够多的知识,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是看得见的,中医西医的结合有时的效果甚至更好。看到一则医案中治疗83岁的阑尾脓肿中不仅使用了抗生素,同时也配伍了中医的中草药,病人的包块迅速减小了,两者治疗的结果让病人痊愈,真的是皆大欢喜啊。

其三,便是在心态和思想上的改变。从最开始对学习内容的盲目认可变得开始思辨每一个条文的内涵,从最开始的喜欢比较到如今的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学习中医总可以让人的内心宁静,感受生活环境中花鸟鱼虫所带来的物外之趣,给人一种尘世之间修行去感悟禅理的平静,这都是学习中医所带给我的礼物。

就像每每看到古代先贤治病救人的文案时,学习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知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难以名状的大医之体,淡然从容不争不抢不辩,无论世事变化,唯治病救人尤为重要,其他杂事,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正因于此,给那时处于迷茫阶段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就是坚定不移的在中医之路上走下去,并且,不去争辩,完成分内之事即可,不打扰他人,做好另一种独善其身。

学医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学习上,背诵条文并且学习医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抓住每一个细节,在心态上,不争不抢不恼不扰,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梦想与方向,那便是,传播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并为传承文化的瑰宝中医而终身奋斗。就如同学长所写的一斑“青衿有念杏林入,鹤发无悔悬壶出,但为尽心中华事,几度贫寒亦自如。”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作者陈腾飞学长,如果不是他将学生时代自己初入中医世界的感悟变成铅字,或许我还在迷茫徘徊中荒废时间,或许由于闲言碎语便误入歧途,抑或变得暴躁甚至达到一个自己都不愿预料的境地。

     中医,国医,我的骄傲,传播文化,传承中医,中医人义不容辞。

Y436A276读《学医七年》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惠钰心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