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20A261结缘《家庭中医药》杂志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人们常说,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分,而遇到一本好杂志又何尝不是呢?
机缘巧合,从朋友的书堆里看到了《家庭中医药》杂志,当时书很多,很散乱的放着,杂志的封面也不是很醒目,但也许就是缘分,我还是看到了它。
杂志里面的文章很朴实,对,当我翻阅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朴实,不花哨,不炫辞藻修饰。我记得里面有一篇文章,名字是《医案聊斋续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弟:你是说由于自己有某技能,所以有可能干扰了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
师兄:对,自己的知识背景决定自己更可能看到什么,这已被心理学上的双筒望远镜竞争实验所证实。如对“上腹痛”这一症状,消化科大夫倾向于诊为消化系统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胃炎等;而心血管科的大夫则习惯从循环系统角度诊断,倾向于诊为心血管病,如心肌梗死。
师弟:就是说,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戴着有色眼镜看病,没有绝对客观的观察。
师兄:其实张景岳自己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熟地一味,为他所惯用,而在别人看来是滥用,讥他为“张熟地”。学术上与张景岳同为温补派的赵养葵,惯用八味与六味地黄丸,现代医家姜春华评其为“滥用激素”。
师弟:这也就像对股票走势的判断,你若是满把的股票,则倾向于判断上涨,反之则倾向于判断下跌。
师兄:所以许多国家规定,评股票的不能炒股票,以免“票”令智昏,干扰判断。
师弟:不过张景岳对熟地黄确实有独到之见解,他认为:“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虽偏而不足以非之。
师兄:不但不能非之,还要学之。因凡为名医,多有一绝,其所偏者,即为精者,即为绝者。如“张熟地”用熟地之心得、“孔石膏”用石膏之绝招、“祝附子”用附子之胆识等。
……
师弟:那我们就应该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在运用时不忘扬长避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偏于一说,不执于一理,不泥于一方,不拘于一药。
所截取的片段有些长,但也足以看出我对这个文章的欣赏,没错,我本身便是医学院校科班出身,对中医药的热爱近乎偏执,也从没想过从这样一本科普杂志中看到这样纯熟的医理与思考。
一本杂志,不仅仅是用来消遣,它能实用并且好用,尤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
也正因此,我把它放置于案头,不时回看,里面除了这些思考,确实有一些简便实用的“小窍门”,在生活中对付一些常见病效果还真不错。
但它没缺点么?也不是,我认为有些文章中的理论还是多了一些,有些关于西医的介绍还是多了一些。现在人们常说,要衷中参西,但大多数人做到了“参西”,却没有“衷中”,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它还是做到了简便到“家庭”,也没有离开“中医药”,中医药是一座冰川,有太多的宝贝在水底下藏着没有被挖掘出来。许多学子进宝山而空手归,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个人的不幸。
中医应该是亲民的,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但又有自己的傲骨。所以我认为让中医药走进家庭,才能做到“悦读中医”。而不是圈子里的一些人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这样不对。
总的来说,学医的过程很艰苦,但收获“果实”的过程很快乐,这样由苦及甜的过程反而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事儿,希望大家都能“悦读中医”!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半夏,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