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19A260感悟《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回看先贤走过的路,往往给自己很大启发,时常受益匪浅,学中医也一样。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跟我说:小子!我是一个行医快三十年的,老乡村医生。证是西医证,是个西医医师。我的中医是师承,现在找我看病的,大多是顽证,也就是西医治失败的。好好干!把温病、伤寒、金匮多看,一百遍不少,一千不多,这里面才有你的基础知识技能,然后强调一点,小子记到!学每一个方,必须把这个方病机弄懂,必须背下来,必须把这个方中每个药的用量理由参透,每学一个方,必须与类方对比参透!最后强调一点,一定处方时,要以舌脉定病机而处方,一定要养成每一个病在你手上必号脉,养成习惯,开始几年,也许你是西里糊涂把脉,只要你坚持,慢慢的,慢慢的,你会爱上把脉,爱得要命,你会把脉象作为你诊断的最佳知音的!
看完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后,我深知学医不易,讲道理的说,任何一门学问,一般会经过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明,明则神的这么一个过程。但到达“神”这一步的太少,所以咱们来讨论“明”。
到达前文所说的“达”是一个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学中医之路最关键的在于入门,但入门何其艰难。看各位名老中医所求学的路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并且一路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蒲辅周先生,他是这样做的:
首先,注重一个勤字。他在读书和思考方面是十分刻苦的。每当凌晨和夜静的时候,他书桌上的灯光总是准时拨亮,伏案阅读,孜孜不倦。并常说,一来这时头脑清爽,效力最高,二来没有白天的干扰,精力集中。就这样,他不论阴晴寒暑,每天早晚坚持学习四,五小时,几十年没有间断过。他对所读之书,还要认真思考,深入领会,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丝毫也不马虎。他要求学生也是同样。谆谆教导说: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基础知识书籍要勤读牢记。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
其次,坚持一个恒字。他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我追随先师十七年,亲眼看到他系统阅读《内经》、《千金》、《外台》、《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寒温条辨》、《伤寒指掌》和《金匮冀》、《医学心悟》等两遍,没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是办不到的。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其三,要求一个严字,他认为,治学严谨与否,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问题。他自己订立了三条:①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则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不作采菊东篱之陶渊明。②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则主题明确,论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要学传道解惑的韩昌黎。③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治,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效法治医有素之孙思邈。记得在一次重型乙型脑炎会诊讨论中,在座同道分析:高热灼手,胸腹痞满,已三日不大便,脉沉数,苔黄腻,可下之。他力排众议,指出虽有痞满而不坚,脉非沉实而两尺滑,苔非老黄而见厚腻,不待下,大便将自行,正当认真剖析,意见渐趋一致时,护土来报,溏粪已下。同座莫不叹服。并称赞他认证之真确,完全由于治医的严谨,分辨细微处,一症一脉从不轻易放过。这种高度负责的作风,值得学习和发扬。
最后,落实一个用字。他认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如果只学不用,读书虽多,亦不过埋在故纸堆中,纵然发为议论,多是章句之学,作古人的注脚而已。所以,他极力倡导,学理论是为了用理论和发展理论,这也是他做学问的精到之处。
每次看到蒲辅周老先生的学医之路,自己总是深受鼓舞,深知所学之路漫漫,如果连吃苦努力的劲头都比不上老先生,如何做的到赶超?
吾当日三省,做一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中医!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马爽,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