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398A251中医学之瑰宝——《伤寒论》——读《伤寒论选读》有感

(2016-09-29 09:07:32)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398A251中医学之瑰宝——《伤寒论》——读《伤寒论选读》有感

中医学之瑰宝——《伤寒论》——读《伤寒论选读》有感

作者:刘鹏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398A251

说起《伤寒论》,自古就被人赞誉“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可谓是集成并发展我国医学文化的一颗璀璨之星。受父亲的影响,初读中医经方,了解疾病的传变发展规律,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的治则治法,将六经辨证与汗,吐,下,温,清,和,消,补八法锲合相接,建立并完善了中医的诊疗方法。在这本书中所记载的113方中,配伍严谨,功效卓继,不愧堪称为中医界的“方书之祖”。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凡是疾病的归因皆是由于阴阳的失调引起来的。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依其属性确定其相应的治法。正治反治,依证而行。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发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为故也。外感病初起分辨阴阳,主要以发热和恶寒来代表阴阳的两种不同属性,依据临床表现上进行辨证论治。另外辨别疾病的寒热真假也尤为重要,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两句真真切切的反映出来病位与病性的本质。真寒者,寒在骨髓;假热者,热在皮肤肢体。针对于这两个症状,辨别真热假寒却显得尤为困难。

张仲景在六经传变辨证中引出来了阳明经、太阳经、少阴经等六个经脉的病变特点,方药加减灵活,配伍相需。桂枝汤治疗杂病自汗,其病机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便有了“病常自汗出”。营气在内,尚未直接受病,而卫气在外,失却固摄开阖之权,故常自汗。桂枝汤使患者复发其汗,卫气与营气协调,外邪自然不治自愈。然而治疗表证发汗,不可太轻亦不可太过。若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此时便不宜用桂枝汤,当用麻黄汤峻汗发散以防止邪气生变。在伤寒论原文中又对桂枝汤的禁忌从药性味和营卫多个方面分析示例。并且依据桂枝汤为主方,可由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减,最长用的当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对我自己来讲,最感兴趣的莫属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此三方均属于苦寒攻下的方剂,也都是治疗阳明腑实的良方,但是由于病情轻重缓急之分,用药也有所不同。大承气汤主方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种药,大黄苦寒泄热,为竣猛之药;主要用于阳明病燥热內结腑气不通重病患者,如神昏詹语、潮热心烦、手足汗出不解、腹胀痛满、咳喘不能平卧等症状;小承气汤则是在大承气汤的基础上减去芒硝,旨在行气通腹,其药力缓和,用于阳明腑实轻症;调味承气汤去掉厚朴、枳实,加入甘草进行调和养胃,其重在泄热,临床中往往多用于阳明燥热症为主。在伤寒论中,组方的加减变化甚是妙不可言。诸如此类的方子还有很多,通过病症的不同类比,病位与病性的差异,所起到的治疗效果也不同。

   《伤寒论》是在《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证论治、药性理论得基础上和《难经》的脉法诊断、针刺腧穴的发展上所成熟与完善起来的。所以也被赞誉为经典不朽的中医瑰宝。在父亲的受教下,我也只是浅谈伤寒论的部分内容,愿自己在后面的学习中,能逐渐积累,兹学受之以身,能认识到中医更深刻更有魅力的地方。

Y398A251中医学之瑰宝——《伤寒论》——读《伤寒论选读》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刘鹏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