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88A241根深叶茂——读《回望中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人们对自身的回望。回望使人明辱知耻,扬长避短,砥砺前行。中医亦如此。回望更使中医人明理彰义,立足根本,开创未来。
在简单了解陈文垲教授后,翻开《回望中医》的扉页,即是“走进经典,走进自然,走进临床,走进知识的海洋,走向未来”。这是一位临床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界前辈对同道、晚辈的勉励与传道。正如陈教授在自序中所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把自己对中医的感受说出来,希望为营造中医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做点事,希望对读者把握中医有所帮助。”虽寥寥数句,却情真意切。当真是中医人的赤子之心。
稍稍浏览了下目录,从中医新生命到选择中医,从对中医争论的思考到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到中西医的探讨再到如何明白就医。层次清楚,脉络清晰。细细看来,每张每节均是于简略之中见卓见。
在中医新生命一节中陈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中医科学化到不久前的中医现代化,一直到今天,80年过去了,中医的基本形态没变,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文中也提到“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或西医学来判断中医的对错是有缺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晚辈也同意,私下认为而今的中医不只基本形态没变,内涵亦没增加。中医的根本着眼于天人相应。这种理论从不过时,只会历久弥新。
着眼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金元四大家到温病学家,至今为止,中医的发展无不是立足于经典的系统的理论,在时间无涯的长河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宝贵实践经验,今后也是如此。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疾病的发展,中医会面临更多挑战和争论。希望在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中医研究方向不要离开根本,尤其是在西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
在中西有别一章中,陈教授从“整体与还原”“黑箱、白箱与灰箱”“治人与治标”“功能与结构”“顺应与对抗”“天然与成分”“辨证与逻辑”“平衡与调节”“辨证与辨病”“经验与实验”“个体与群体”十一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西医的区别。正是因为文化意识与基本理论的不同,使中西医成为两个医学体系。究竟二者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或许只有在科技足够发达,研究足够进步后才会产生新理念,甚至形成新医学。目前中医临床大夫所能做的是能够熟练应用西医理论做出正确的西医诊断,在治疗上综合运用中西医手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尽管这些要求对于中医学生而言有些繁重,但今时不同往日,若想学好中医,需做好吃苦的准备。
重要的是当代中医更需深深扎根于经典,扎得越深,枝叶愈茂。陈教授在书中不只一次提到经典的重要性。还好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这点。若千万中医人都能静心读经典并施用于临床科研,那中医发展态势将愈来愈好,甚至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只是千万不能急功冒进,不能跟着西医走,要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不忘根本。
而单就研究而言,尤其经络研究,一味地沉醉于寻找经络的实质,无异于竹篮打水。陈教授在书中认为经络真相即将大白于世,不知此处的真相是否同于实质。倘若如此,晚辈不敢苟同,私下认为经络只是一种功能,无实质可寻。于“奉汉小体”的失败可见一斑。不如将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投入于经络的诊断和治疗上,应用于临床,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而中药研究可于单味药上精研,但也要参照经典中原汁原味的条件。如屠呦呦的青蒿素的提取,完全取于经典之启迪。而复方汤剂的研究难处更大,有效成分过于复杂,且复方多变,难有成效。而中药颗粒配方的研究发展前景良好,临床上效果优良,较之汤剂稍逊,价格稍贵。但相信随着后续的研究,颗粒配方以其便利的优点会一路走好。关于代煎,陈教授着实让我长了见识。以往只知道代煎的效果远不如自煎的效果,却不知如果煎药机功能齐全(具备压力、微压、常压、低温提取、萃取、浓缩、包装功能)按规范操作,煎出的中药能保质甚至比自煎中药要好。若是这样完好地煎出的中药,那所含的能量当更醇厚。可见,拥有一家功能齐全的煎药室多么必要。不仅如此,现代技术均能为中医药所用,更能尽其所用。扁鹊的透垣视人与今日的核磁、B超形似。用于临床如猛虎添翼。
此外,陈教授在此书中还写了其他一些中医的小常识。对于青年学生和中医爱好者来说,通俗易懂又必不可少。稍稍了解,可宜己宜亲。学医就是如此,上可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养身自乐。真是何乐而不为。
陈教授在书的最后提到系统医学,说可能是医学发展的目标。晚生感兴趣之余又很钦佩。学中医当开阔眼界,不可固步自封。扎根于经典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而是要根正苗红地开创未来。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慧敏,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