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伤寒》,感悟中医魅力——读《伤寒论选读》有感
作者:余冬节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文章编号:Y374A228
一、了解中医
首先,阅读中医,必先知其含义。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心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其病因,对症下药。
自古中医之经典就有--黄老道家的《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原题秦越人撰写的《难经》等等。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二、阅读《伤寒》
《伤寒》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写于公元200-205,全书共有12卷,22篇,397法。
了解其大概之后,我便来讲讲我读《伤寒》的心得。学习这本书,方证很重要。方证是什么?在《伤寒》的某一条就写有:“病皆与放相应者,乃服之。”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在中医中一直占着核心地位。所以在《伤寒》中,对每一个方证,论述得非常详细,即说明其主要适应状,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在《伤寒》中论证桂枝汤的就有20多条。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告诫后人方证之重要性。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而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迎的适应证不同。
其次,阅读《伤寒》,药量也很重要,还是桂枝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加量或者减量就变换之多,实属罕见。
药物的煎法也很重要。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级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时候的方法似乎已经过时,人们为了省时省事,一股脑就将很多药倒入,没有分先后,药效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就例如麻黄,虽然只有7方用到麻黄,都是先煎,但其先后顺序都有差别,而其发挥的药效就有差距,所以可见古人对于中医的态度是如此的严谨。
三、体会其魅力
我就读于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经典,是吾辈之幸事,所以潜心阅读,虽然只略懂一二,但我相信,现在正是年青之时,所以不妨把心沉下来,慢慢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医精华,我下一次就想专研《金匮要略》,因为此书是《伤寒》的延续,的解释。当我读完此书,发现我们必须要请教老师,学医之人,因为其中有生涩的词汇难以理解。学习中医不在有时间,地点限制,我们拿出手机,在网上搜索其相关内容,还有不懂词汇的解释,所以,中医的魅力是巨大的,我们差的,就是发现这魅力的眼睛,希望中华之瑰宝继续传承下去,让每一个中华之人诵读这些中医经典,体会中医经典魅力。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余冬节,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