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奥秘——读《内经选读》有感
作者:吴永超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362A216
如今,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中医学的相关养生理论受到大众的追捧,“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等学术思想已经人民大众之中,随处可见的医院、诊所里,无不充斥着浓浓的草药香。但作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学习中医的“启蒙老师”,重温经典,是我们当代杏林学子的首要责任。
翟双庆先生的《内经选读》,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但为广大学子学习《内经》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热爱中医学之人士开启了一扇了解《内经》的窗户。这部著作中选读内容皆是《黄帝内经》的精华,解读细致入微,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笔者对内经的认识。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根本观点是“天人合一”。把世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周边气候环境密不可分,主张从个体的全身、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致病的决定因素,来促进健康,防范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人认识和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法则,一种独特的思考路数和思维习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用以观察、探究和改造着周围可知或不可知的人文世界和物理世界。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比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书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另外,它提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我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人对事,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作为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对祖国医学有着很深的指导意义。熟读它是我们每个杏林学子的必走之路,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起着规范作用,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有了好的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吴永超,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