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57A211读《中医内科学》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临床课程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医内科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效的指导者临床实践。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读完《中医内科学》这本书我深深地认为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伟大财富。它源于基础理论,是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诸理论与具体病种的综合学问。它强调掌握脏腑生理病理基本内容,结合四诊八纲对指导内科辨证施治提高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还提到诸多辨证方法都可以统一到脏腑生理、病机上来。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也是从脏腑出发。另外本书中还列举了《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三法六门》、《医门法律》、《医学纲目》、《证因脉治》、《证治汇补》、《医学实在易》诸医籍的内科分类法,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临床上可把这两类方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例如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综合征(MS),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代谢及生理性紊乱,它涉及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中医则以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胸痹等命名与论治。又如肺胀,本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尤似课文所说:“外邪每借有形质者为依附,易于形成内外相引。”再如《证治汇补•哮病》语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博击有声,发为哮病。”这些即是内科病证的外感与内伤之间的互相转化之明征。这正是中医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之所需,不乏现实指导意义。书中还例举了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如内治法的汤、散、丸、膏、丹、酒、注射液;外治法的贴、涂、敷、熨、熏、浸、洗、蒸、扑法、填法、导法,就其适应证与使用作了简要介绍。在各论病证中有种种治法示范。例如:汗证•脱汗:亦可用止汗红粉,绢布包扑之以助止汗。另外本教材在辨证论治中,突出“活套法”,即结合临床实际,加强兼次症的内容及相应的加减用药,以便临床时使用。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有机结合,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编者所嘱反复研读并在临床加以训练、定时总结,必将达到学以致用、熟能生巧、造福人类的目的。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刘玲,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