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333A193明辨内外伤之异,效治后天之本——读《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李东垣医学全书》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李东垣医学全书》中收录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医学发明》等著作,因李东垣的著作情况较复杂,此全书是遵从任应秋老师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的。笔者自《内外伤辨惑论》始读,不仅因其为收录的第一本书,更因作者自序中言:“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医者仁心,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若因用药之误致人死伤实为含灵巨贼,不配为苍生大医,故笔者认真阅读之。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承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为“补土派”代表。《内外伤辨惑论》分三卷,卷上辨内伤与外伤之异,卷中分论内伤脾胃,卷下说明用药禁忌、临床加减及注意事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笔者认为医者看病首先要辨证正确,何况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着重于就内外伤之异来论述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一、“饮食内伤者居多,外伤者兼而有之”
作者认为,“饮食内伤者居多,外伤者兼而有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因“心主荣,肺主卫”,则心无血液充养,肺无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此时易招致外邪,外感伤寒非“邪气盛则实”,而是“元气不足之证”。治宜补益中焦,然而“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安得不死乎”。东垣老人自举例证,金元时期政局动荡,战事不断,作者身在大梁(京都),被敌人围困三月之久,解围之后,民众多半感病,“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非也。京都之人被围困三月,食之甚少,“朝饥暮饱,起居不时”,胃气损伤,解围之后饮食不节,饱食太过,故而得病。医者却治以“表发”“以巴豆推之”“以承气汤下之”,于是患者病情加重,出现“结胸发黄”,医者又下“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使虚者更虚,结果无不死者。“饮食内伤者居多,外伤者兼而有之”,胃气久亏之人得饱食而患病,可能因气血生化乏源,卫气不足而无法卫护周身,感受外邪同样可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本应“虚则补之”,医者却因辨证失误错投药物而致“无不死者”,这样的教训实在令中医人汗颜。
二、内外伤寒热有异
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会出现微似太阳表证的症状,如头项痛。外伤寒邪与内伤脾胃都会出现不禁风寒、发热的症状,但外伤寒邪恶寒是因阳气被寒邪郁遏,无法发挥其“温分肉“的作用,所以即使加衣添被,让患者靠近炉火也无法缓解其恶寒的症状。内伤脾胃内伤脾胃的不禁风寒应为畏寒,因脾胃不足使得”荣气下流,而乘肾肝”,心肺得不到荣气的充养,“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患者只要避风寒,加衣添被,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但因脾胃之湿气下流入肾,下焦闭塞,肾之阴火上冲,“燥热发于肾间”,此不同于外伤寒邪因阳气郁闭的发热。“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
三、“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作者认为内伤脾胃加之劳役所伤与阳明气分热盛证(白虎汤证)的临床症状颇相似。无论是天气大热之时于路途劳役得病、在田间劳作得病、食少而劳役过甚得病还是长期斋戒加之劳役得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病因素——脾胃虚弱、饮食相对过甚。患者会出现壮热,烦渴引饮,恶热等症状,与阳明气分热盛证(白虎汤证)颇相似,东垣老人的区别方法是待阳明得时之际即日哺时分,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患者会在壮热的基础上更热,谵语,口大渴欲饮,烦闷不止;而脾胃气虚的患者在日哺时分症状会减轻。总之,两证之间相似度再高也要区分清楚,人命关天非儿戏。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孙嘉慧,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