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331A191《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有感

(2016-09-23 11:31:36)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331A191《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有感

《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有感

作者:张蕾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331A191

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一书,第三讲特别提出学习伤寒论要注意的几点问题,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名词术语,读无字之书,要和《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联系起来等等。笔者将结合《黄帝内经》对“寤寐”的认识和《伤寒论》有关条文,从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证,阐发个人体悟。

不寐类病证,在《伤寒论》中称“不得眠”“不得卧”或“卧不安”,所涉及条文有15条,其中兼见烦或躁者有9条,不寐证兼烦躁共载有5首方剂,分别为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猪苓汤和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配伍精当,疗效可靠,为历代医家所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不寐证的源流认识

 “不寐”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内伤和外感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不寐”在中医内科学中属于心系病证,多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的本体叫做神,神是藏于心的,而烦躁亦是属于心神被扰,《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心中郁热不妄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可见烦与躁是两种不同的症状表现。“烦”是自觉症,较轻,以胸中烦热郁闷,心中悸动,懊恼不眠为主;“躁”是他觉症,较重,以扬手掷足,躁扰不宁,辗转反侧为主,因烦极可见躁,躁中亦有烦,每多同时并见,故合称烦躁。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所云:“呜呼,烦躁为常有之疾,复有诸不治之证,临床者之侧,又当熟审焉。”因此,探寻“烦躁”的证治,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李老的认识见解

对于《伤寒论》烦躁证论治的认识,历代医家有诸多见解。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了烦躁死证,如“心病烦满,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姜建国言:“《伤寒论》中的烦躁与躁烦并无差别。后世注家总是认为躁烦比烦躁危重,且习习相因, 凿求以别……在烦与躁的孰先孰后上大做文章,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 也是对仲师关于烦躁症辨证思维的反对。”李老[3]认为如果是邪热入里的话,就当有呕、渴等里证,如果是表邪郁闭而烦躁的话,应当有发热无汗身疼痛等症。当遇到不寐证兼烦躁时,可有虚实寒热的区别,临床应仔细辨证,灵活掌握。李老的认识主要从调阴阳、平寒热,辨虚实、统补泻,通表里、接阴阳三方面来概括。

2.1调阴阳, 平寒热

《伤寒论》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关于猪苓汤,阳明病篇也出现过,治疗水热互结的病证,原文虽未提及小便不利,但结合223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知本条也应出现小便不利。《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攻所合”原则,水气运行失常,与热相合,上扰神明,出现心烦不能眠的病证,所以用清热滋阴利水之法来治疗,热邪随小便而解,则神安自寐。笔者概况之,水本为寒属阴,火为热属阳,猪苓汤证应属于寒热阴阳夹杂证,其方可理解为平调阴阳以治疗不寐证兼烦躁。

2.2辨虚实,统补泻

《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这里的心烦并没有经过失治误治,说明发病具有一定的体质因素,即素体少阴阴虚,感邪之后,从阳热化,形成少阴热化证。少阴属心肾水火之脏,肾水亏虚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于上,所以出现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的组方也很精妙,五味药中滋阴药与清热药比例为3:2,并且用到阿胶和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可知滋阴养血之力大,而用黄芩二两黄连四两,苦寒之药,清心泻火,全方补中有泻,共奏清上滋下,交通心肾之功。

2.3通表里,接阴阳

《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阳主外,发汗是阳气外越的一种体现,所以过汗伤阳比伤阴严重,这是下法复发汗伤及中焦之阳,而同时表仍未和所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昼日弱阳得天阳相助与盛阴相争,争而不胜所以烦躁。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李老[3]认为凡阳不入于阴皆有身热,或阳亢不能涵,或阳浮不能敛。脉沉微,是里阳虚的表现,阳不入阴而夜不能寐。本证中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一物就具备温通表里,接合阴阳的妙用,阴入于阳可谓神安自寐。

总的来说,治疗“不寐”的大法,在于调治五藏六腑的寒热虚实,而烦躁病证的出现,亦可帮助医生推断病情的虚实变化,临床应调阴阳、平寒热,辨虚实、统补泻,通表里、接阴阳,以求诊治的无失无过。

    参考文献:

    傅德元.《伤寒论》烦躁症治疗八法[J].四川中医.1987(5):3

    姜建国.伤寒论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229

Y331A191《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蕾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