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
公司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5
  • 关注人气: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305A179对“苓桂剂”的学习与思考——读《方剂学》有感

(2016-09-23 10:07:34)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305A179对“苓桂剂”的学习与思考——读《方剂学》有感

对“苓桂剂”的学习与思考——读《方剂学》有感

作者:祝金豪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
文章编号:Y305A179

“苓桂剂”是《方剂学》和《伤寒论》中重要且有应用价值的一组方剂,但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自从在学习《方剂学》时初步接触了“苓桂剂”后,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一组方剂。

《伤寒论》的条文写道: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虽说原文并未详细点明其治疗的具体证候,但我们可以以方测证。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心主神明,由安神可推测出茯苓应具有强心或养心的作用。桂枝和甘草都可温补心阳。通过一点点的分析并结合条文,我们知道苓桂枣甘汤所治疗的证候应当是心阳不足,下焦水邪欲乘虚而上的证候。记得在学习这个方时,我对“奔豚”二字犹为敏感。因为在桂枝汤附方中有一桂枝加桂汤,正是用来治疗奔豚的。由于当初老师对奔豚证描述的十分生动形象并引用具体病例,所以对奔豚印象十分深刻。我按照平常的经验,根据医家所用的方剂不同,我本能的猜想这两个方的证候也必然不同。于是,我开始对比着观察书上描述两方的各自病机,果然发现有所区别。我们这的苓桂枣甘汤证的发病病机是心阳不足,下焦水邪欲乘虚而上,而桂枝加桂汤的则是心阳虚,下焦寒邪上冲。其实我们根据它们的药物组成,比较主要药物茯苓与桂枝的作用就能发现一点端倪。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仲景描述“苓桂术甘汤”的条文。其治疗证候为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这证候与苓桂枣甘汤十分相似,我想其具体症状也应相差不大,但原文中并未提到奔豚。经过前面的学习,我知道奔豚是一个证候,或许是因为苓桂术甘汤所治证候的症状并不属于奔豚证。于是乎,我开始在《伤寒论》中查找描述奔豚证的有关条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根据条文,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奔豚是一个发作性的特征证,并不是持续存在或发生的。而苓桂术甘汤证的这些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状都是持续存在的,病人不会感觉到心下一下子满,一下子不满,也不会这次起头不眩,下次起头就眩了。这些症状都不符合奔豚那种发作性的证候,所以张仲景在这条文里并没有提到“奔豚”二字。

 “苓桂剂”里还有一个方为“苓桂姜甘汤”,在《伤寒论》里的名称为“茯苓甘草汤”。通过前面两个类似方子的学习和我们对生姜的熟悉,不难知道它治疗的证候是胃虚水停中焦,具有温化中焦水饮的作用。

初步学完了“苓桂剂”的这三个方,当然以茯苓、桂枝和甘草为主要药物组成的方剂还有很多,但是我依旧有了对如何随证处方的一点领会。只是,由于自身的学识有限,见识短浅,所以我只能按照苓桂枣甘汤治疗水邪上冲的奔豚,苓桂术甘汤治疗心下逆满,气冲上胸,起则头晕,脉沉紧的症状,苓桂姜甘汤治疗水停中焦证这样的对比去记忆并加以区分,没有领会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我看了《郝万山讲伤寒论》的视频。正好有次看到郝老师讲水气病这一篇专讲“苓桂剂”,看了之后,我对“苓桂剂”的了解认识又进一步的大大加深了。郝老师上课时提到,其实苓桂术甘汤也可以治疗类似苓桂枣甘汤这样心阳虚,水邪乘虚而上的奔豚。但是,他又说道,仲景有一个用药习惯,就是但凡遇到脐上或脐下悸动者都不用白术。看到这里,我又有疑问了。于是打开我的中药书看白术的功效、应用和不良反应。白术具有相当强的补气作用,归属于补气药中。我就大胆的猜想是不是白术的补气作用太强了,因为这个证本身就是心阳虚或心脾阳虚,所以过强的补气会导致气机的壅滞。其他的原因我就想不出来了。郝老师提到注家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我猜想的白术补气较强易壅滞气机,还有一种就是白术具有升提的作用会诱发和加重奔豚,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郝老师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牵强,但他自己又没有得出更合理的说法。所以我就不再想下去了,毕竟现在的我多思无益。还有的是,郝老师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对偶统一,这个思想一直贯彻在《伤寒论》中。他还举了两个大家十分熟悉又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即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对偶统一,它们一个是无汗的,一个是有汗的。另一个则是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前者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后者是外有表寒,里有郁热。水火相对,它们也是对偶统一的一组方剂。他话风一转说,大家都知道,桂枝和芍药也是对偶统一的,因为桂枝是散的,助卫阳,而芍药是收的,养营阴的。所以问,既然有苓桂术甘汤有没有苓芍术甘汤呢?事实上,在《伤寒论》中并没有苓芍术甘汤这名称,但是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面也包含了茯苓、芍药、白术和甘草这四味主要药物。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医更是如此,往往在看起来朴实无华的文字下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与知识,有一些可能连我们的前辈们也没有发现。

    岐黄之术,奇异精深;青囊之方,妙手回春。吾辈应顺时代之潮流,怀赤子之心,结博学之才,起谦卑之智,阅浩海之卷;更应受前辈之教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路漫漫其修远兮,披荆斩棘,踏露晨曦,吾将上下而求索!

Y305A179对“苓桂剂”的学习与思考——读《方剂学》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祝金豪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