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285A171明得个中乐趣,方为医中学杰——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2016-09-22 16:09:04)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285A171明得个中乐趣,方为医中学杰——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明得个中乐趣,方为医中学杰——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作者:王宣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285A171

学习中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我很喜欢很热爱中医。虽然说偶尔也会因为一些事耽搁了看书的时间,但心里仍然是会牵挂着。为什么,因为中医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中医基础理论》,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恨不得把它翻烂了。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让我更好地汲取到中医的养分。这个中乐趣,让我慢慢道来。

中医理论跟生活密不可分

你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有些人在发怒之后会面红目赤?为什么有些老年人骨折之后会遗精?为什么有些便秘的人如厕时会头晕?这些都是中医啊!

是的,面红目赤是因为发怒之后,肝疏泄太过,气往上冲的同时把血也逼了上去;有些老年人骨折后遗精是老年人肾气虚衰,肾又主骨主藏精,当骨折之后肾气被更多地用去修复骨折,而藏精的功能减弱而造成;一些气虚的人便秘的时候,为了排便,肺要发挥强大的肃降功能,则使得头部的清气不够,进而出现头晕的现象。

中医跟生活真的是密不可分,不仅体现在情绪、预后、习惯等等,还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可以用中医解释很多自然现象,看看,南方人相对矮小瘦弱,难道不就和岭南地区地卑土薄,阳气易外泄,封藏不够有关吗?同样,中医的理论可以用自然现象来解释。

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医和生活结合起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晴天的土地就算洒了水也会很快变得干燥。从中医来说,同样的道理制约水湿的就是脾阳。临床上,我们遇到水湿的问题,直接的原因就考虑脾阳而不是脾气。培土制水,所培的一定是脾阳,而不只是脾气。

但是呢,养过花的人肯定知道,光靠阳光晒是很难把水快速晒干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除去花盆里多余的水的最快方式是把下面的孔打开,让部分水排掉,无法排掉的水再用阳光晒干。洗衣服也是如此,洗完之后的衣服要先拧干,而不是直接晾晒。因此对于临床上阴湿胜的病案我们还要通过利小便来祛湿。这也是叶天士所讲“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不仅如此,地面上的水和衣服在风大的时候也干得较快,因此在祛湿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风药,如羌活、防风,效果更好。

把中医融入生活不仅有趣,而且能更好的记住它,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

中医理论生动形象

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脏腑,每个都是十分生动形象的。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医的理论学活,学好。列举一个例子。

脾土,喜燥而恶湿。为什么脾讨厌水湿,是因为脾土与阴湿根本不是同一条道上的,就根本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脾主升清,为气机之枢纽,为上焦带去清气和水谷精微;而湿却是黏滞的,同时又是重浊的,有趋下性,与脾升清背道而驰。正所谓“非其友不友”,脾恶湿也是有道理的。

脾主升清,提供精微滋养人体之上部。而湿气重,湿气阻塞气机,使得脾气无法升清。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湿气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身困重”“首如裹”。当然,湿气还会损伤脾阳,阻塞气机,可能表现在恶寒、大便不爽,小便不利等病症上。

脾讨厌湿,湿又是黏滞之物。湿能困脾,那滋补的药的滋腻是不是也会妨碍脾胃的运化功能?是的,这样脾虚时用药就要尽量避开滋补药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又或者是需要用滋补之药时,就要考虑如何制约或者减少这些“滋腻”作用。如可以添加了鸡内金、陈皮、麦芽、山楂之类健脾化湿、消食的中药;又或者加入一些砂仁木香等理气醒脾的中药配伍,以防滋腻,促进很好的吸收。这都是学问啊

中医临床离不开理论

“寒者热之”,这句话我们都懂,有寒象的我们应该选用温热药来治病,但临床上真的是这样吗?一派寒象,甚至炎热之天还裹棉被穿棉衣的人是不是毫无疑问就用温热的药治疗呢实际上有些时候并非如此。朱丹溪治一案,一派寒象,但重用附子反而加重,最后以辛凉之剂,病如失。这时便明白,“热深厥亦深”,当热到极点时反而可能会出现寒象,切不可用温热之药。

小便不利,按照常规思路则投以利水之剂。但并不限于此。赵绍琴治疗一尿闭的病人,用以苏叶、杏仁、枇杷叶,宣发肺气,则小便得利。痰积于肺时,肺失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流,肺闭则膀胱塞,如滴水之器,只有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才能出。这让人不得不十分惊叹这种“以升为降”“提壶揭盖”的妙用。

不仅如此,临床上常会遇到一类病人,上面口渴口干,下面却便溏带下,是为什么呢?如果明白了气机的升降和脾胃作为枢纽的重要性,就会发现,原来是痰湿水饮阻遏中焦气机,使得津液的疏布出现了问题。那么只需要除去痰湿水饮,药物的配合上有升亦有降来转动气机,问题就游刃而解了。

毫无疑问,病人并不会按照教科书上的病症来生病,因此不懂个中乐趣的人会觉得临床难以应付。而对于我们来说,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又确实要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的觉悟,不仅要解决病理产物,找出并解决病机也是有必要的。而且,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疗效。例如祛湿或理气的同时要加入一些活血的药,养血活血的时候要加入一些补气理气的药。

总结

学习中医收获乐趣之多,以至于无法一一列出。但总的一条,就在于你对它的运用和理解。而中医之所以这么有魅力,也是在于思维的灵活和思路的开阔。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积累、总结、归纳,不要形成定向思维。

是的,打好牢固的理论基础,摸索总结出临床经验,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脚踏实地。医路漫漫,我将带着我这一颗真挚的心,上下而求索。

Y285A171明得个中乐趣,方为医中学杰——读《中医基础理论》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宣尹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