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255A160行医,任重而道远——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五辑)》有感

(2016-09-22 14:49:37)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255A160行医,任重而道远——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五辑)》有感

行医,任重而道远——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五辑)》有感

作者:梁淑仪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255A160

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了《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五辑)》这本书,书中的目录吸引着我,于是我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逐字逐句地阅读,慢慢的品味里面的内涵。书里的情节感染着我,深深的为老前辈们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他们大多都是从小在老师的指导下苦读《内》《难》《伤寒》《本草》等中医经典,并且背诵熟练,以后再在临床中慢慢体会,融会贯通。已故名老中医张珍玉,虽耄耋之龄,还天天坚持诵读《黄帝内经》。再观历代中医大家,莫不是熟读常诵《内》《难》《伤寒》。《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雷公的一句话:"臣请受教,讽诵用解",这其实就是揭示了中医学习方法――诵读,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中医经典博大精深,不可能一学就会,需要常诵常读,在诵读中心感体悟,在诵读中实践验证。

当看完书最后一页,心中释然“终于看完了!”的确,这是我最用心读完的一本书。细细回忆整个阅读的过程,似乎也是自己慢慢打开,体验中医学的精髓。从刚开始看故事般地粗粗翻阅,之后慢慢好像可以看出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一直到对于每一位老前辈的学医行医之路有了一种共鸣。一路读来,也辛苦,也感触,也喜悦。但是有一点心里很清楚,这本书不会被束之高阁,应该还要仔仔细细地读上个一遍,甚至是几遍。自己的体会还是很肤浅的,学习的路还很漫长。

书中记载的都是已经过世的老中医,他们出生于十九世纪,接受的都是传统的中医教学,基本功根底都很扎实。可以说每一位对于祖国的中医事业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们其行仪颇具大家风范,大多文学底蕴深厚,深谙文史,精通诗画书法,令人敬佩。

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师们的一个共同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没有门户之见。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战争连绵,生活极其困难,有的穷得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学习中医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即使是躲在深山老林里或狭小洞内,他们凭着一颗热心,仍然手不离卷,怎不令人动容?他们有的人本没有多少文化,有的只上过几年私塾,认识的字都不多,但他们勤奋好学,大部分人都能全文背诵《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这须何等的坚持?反观今日之我等,在那么好的学校学习,学习资源极其丰富,但又有几位能够全文背诵这些中医经典?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医师为什么辨证论治水平普遍不高?为什么都要依靠那些貌似精良的现代仪器才能看病和治病?为什么现在病人不相信中医?老中医们生活在那么贫困的时代,但他们都自觉拒绝家属的各种谢意,而我们这一代医者到底做得如何,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作为医者应该深入反思。
    中医派别之争由来已久,分什么火神派、伤寒派、温病学派,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还有什么经方派、时方派不一而足。门户派别之争已有二三百年,到目前仍未消停。余以为,医学无国界,也应无派别。其实,各家学说皆源同流异,若能摒弃各派之陈观,定能共存以取长补短。

回想起我们的中医学之路,我感到惭愧,没有刻苦的深入学习,即便当时能背诵的,也是考完试就忘的一干二净,全都是应试之学。 

我相信中医学了。

中医源自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中医学其实是一脉同源。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一部实践性强的文化,是一部修身的文化,不管是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还是老子的德道文化。老子在《德道经》中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历代医家不乏修道者,扁鹊"饮上池之水,隔垣而视人" 

中医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格物、致知、心正、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说的道德修身,医学学习研究也需要一个格物致知心正意诚修身的过程。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天地一大宇宙,人体一小宇宙""人与天在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揭示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风貌,《老子德道经》中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这些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给后人留下了认识人体和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修身内求法。 

由于修养内证层次水平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观察、慧观范围和层次炯然不同,后代子孙不能站在古人的高度上,去理解古人的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揭示,就不能妄加否定的批判,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有一些人无法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等,因为其对人体生命研究的深度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后世中医虽然能接受中医经典承传的一些基本理论,但对于其产生背景和方法,却以所谓的"科学"思维方式去妄加猜测,甚至对《黄帝内经》的作者黄帝本人持否定态度。 

黄帝本人即是道德修养大成者,《黄帝内经》其实只记录了道医学对人体生命奥秘认识的部分内容,其另一部分却是一直在道家内部承传,而世人鲜能窥其全貌

有一些人对中医的认识态度,从现代中医界对传统中医、对古人对人体生命奥秘提示的理解上,再看看此书,名老中医之路,我深深地体验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中医是造福于人类的法宝。我们学习中医学路漫漫,也许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刻苦学习,去体验,去造福于人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

Y255A160行医,任重而道远——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篇(第五辑)》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梁淑仪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