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48A153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读《内经选读》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脾是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脏器之一,脾主情感的内在转变,具有调节稳定情绪的作用,可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动,这是“ 中土之枢 ”脾在情感活动中调衡作用的体现。情志变化可致脾胃病,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脏腑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动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亦云:“…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 ”脾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意是五神之一。其与神、魂、魄不同,它虽根于先天,但主要产生于后天。《灵枢·本神》曰:“…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 ”意产生于后天,能否产生意还取决于由心神支配下思维活动的内部因素,其内因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脾胃化生气血的充养更为重要。故《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而气血的充足及运行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关的,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盛,脾藏意的功能活动也就正常。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疾病发生。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思则气结最易伤脾,怒则气上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如思伤脾,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情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思虑过度,思则气结,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阻滞,则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进而聚湿生痰而变生它病。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则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大便塘薄。脾虚则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不能主持情感的内在枢转,日久导致思则气结,郁于体内,各脏腑功能损伤,全身不适。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肌体失养,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则面色眺白,浮肿。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中气下陷,则久泄久痢,脱肛。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脾不统血则出现便血、尿血、齿蛆等症。脾虚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影响胃的受纳与降浊,出现暖气、恶心呕吐、院腹胀痛等症。
脾虚易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胃痞、泄泻、便秘等范畴,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兴趣减低、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征)多数患者有不思饮食、暴饮暴食、大便时干时溏、脘腹胀满、消瘦、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江艳琴,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