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240A148扶阳固本以“生气通天”——读《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有感

(2016-09-22 11:25:54)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240A148扶阳固本以“生气通天”——读《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有感

扶阳固本以“生气通天”——读《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有感

作者:张若枫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240A148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病人群体的病症态势偏向“阴盛阳衰”,医过之失不在少数。本文通过研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以明确阳气在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释扶阳学派的理论根源与辨证特点。

1 阳气于人体的重要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各类疾病的病机均可高度概括为人体阴阳的失衡。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趋富足,但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睡眠不足等弊端频现,使得人体阳气伤损严重。表面上看今人类似“上火”的症状很多,但根本问题却是阳气“烦劳则张”,孤阳外浮,失其潜藏。临床医生不少脱离辨证,求效求速,滥用苦寒之品,以及医界过用抗生素、激素……以上种种都在攻伐着机体的阳气,“阴盛阳衰”仍然是当今的基本态势。正是如此现状,扶阳派重受关注。因此我们回归经典,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揣摩阳气的重要性与扶阳深意,谨察病机,勿犯“虚虚实实”之误。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明确指出了阳气的生理作用:其一是气化温养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能够温煦濡养脏腑、经络、肌肉及全身上下,赖阳气的运行推动,气行则血行津行,得以濡养周身,并有阳气的温煦作用协同。其二是卫外防御作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处主指卫阳,布散体表,司腠理开合,抵御邪气,“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其三是昼夜消长运动,生理的昼夜规律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病理上变化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云:“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告诫人们应按照“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养生作息,以“长生久视”。

故阳气的充沛与正常运行,对于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意义。何谓“生气通天”?即人体阴阳二气与自然阴阳二气消长感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相应,宝命全形,真义如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若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此为后世重阳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扶阳学说的发展实践与个人认识

2.1 扶阳学派理论来源

阴阳概念《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天地万物之理。且阴阳运动变化,“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可见阳气主导作用。此后《内经》从“天人合一”的角度阳气之重。张仲景“勤求古训”,参《内经》奥义,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 “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伤寒论》中 “扶阳气”包含预防思想和治疗思想,宣通与温补作为调治阳气的两大法门。川籍扶阳学家尊仲景之说,以阳为本,从“阳主阴从”、“以火立极”的角度解读《伤寒论》,继承其中重阳扶阳之精髓,临床辨治心得独到。

2.2 扶阳学派的辨证认知

四川湿胜阳微,当地人喜食辛辣温散,病真寒假热者众多,川籍扶阳医家对此证辨治有独到深刻的认识。郑钦安详辨阴火,阴火即阴证所生之火,如部分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颧红、目赤以及午后夜间面赤、发热等,看似火热,实为虚火浮越。辨证首重舌脉,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则皆为阳虚所致。治以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出奇制胜,辨假识真。

2.3 扶阳学派的用药特色

川籍扶阳派医家善遣峻药,妙用经方,扶阳固本,擅用乌附。四川气候潮湿,医家擅用辛温驱寒除湿药物,处方每见猛剂重剂的风格。但投用姜桂附热药治疗阳虚重证、急证之际,少兼阴药、补药。阳复之际,再行滋阴扶正,《医法圆通·服药须知》言:“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

2.4扶阳之我见

扶阳,“扶”,帮扶,助阳气以复其用。阳明气亢盛,则伤寒易内传而为“胃家实”,见阳明热证或阳明实证,当“釜底抽薪”泻其实热。少阳之阳气亏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搏,”则见半表半里枢机失用,寒热往来,法当和解。川人阳气多虚多遏,通阳与补阳为常法。但阳之重,非仅温煦;扶阳之法,非温补而已。

3 结语

中医各学派都是在学习经典,采纳各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自然、社会及人的体质特点,在临床反复验证,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扶阳学派”同样是在汲取《伤寒论》、温补学派的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应抛开中医的经典学习,而逗效扶阳之术,经典是共同的基础,辨证论法是永恒的法宝。

Y240A148扶阳固本以“生气通天”——读《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张若枫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