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86A110从“漫谈中医基本功”论《中医内科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读《任应秋医学全集》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前辈医家任应秋教授,于1965年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发表一篇题为“漫谈中医基本功”的文章。文章中谈到基本功,行行有,门门有,无论搞任何一门专业,把基本功锻炼好了,就能出状元,登高峰。学习中医,也不例外。尤其是要学成一个高明的中医师,更非扎实地掌握好基本功不可。任老指出中医的基本功,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其中基本理论即藏象、病机、诊法、治法四端;基本知识即属于基本理论里的一些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基本操作技能即运用四诊的观察方法来辨证,根据八纲辨证的结论来立法,复据八法的确定来处方遣药。
当前中医教育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遗憾。如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用中医的思维诊治疾病,问其缘由,答曰“不敢使用中医,心里无底”等。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作为教师,我们是否需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教给了学生什么?例如:许多讲授中医课程的教师上课时,多在讲授西医知识,这些教师所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胜于中医知识,与西医教师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相反,这些教师对中医的理解与领悟却知之甚少,讲授的中医理论均是照本宣科,一带而过。试想这样的教师会教出什么样的中医学生呢?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一名具有中医深厚理论和临床功底的合格的《中医内科学》教师,结合任应秋老的看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学习中,熟读深思,博闻强记,打下坚实中医基本功。
任应秋认为,在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中,最足以称为基本的,莫过于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四端。从中医院校课程来看,《内经》是属于基本理论的课程,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各家学说》几门课程,都是以基本知识为主要的课程,因为它不能代表祖国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虽或有基本理论,也是极少数的而且都是已概括于《内经》之中的。内外妇儿等课程,是属于临床课,都是针对着具体的个别疾病来讨论,其中固然亦存在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但无非是通过它来辨识这个病或证,主要就是辨证所得的结论,给予适当的施治,达到治愈为目的因此这些课程似乎偏重于操作技能的方面了。因此,把这些课程学好了,可以说中医基本功够扎实了。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的教师,应当经常反思自己,你对上述基本功掌握程度是多少。因此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临床业务能力及医学知识的培养。对于上述基础理论要反复研读,熟读深思,充分理解与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经典理论,该背的背,该记的记,日久熟能生巧。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经过如此的历练,对于中医基本功的掌握就会日渐成熟。
2临床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还要见证多”,只有理论学习,没有临床实践是不行的。理论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不断提高。任老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都属于祖国医学的理论范畴。这些理论,也是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各医药学家经过反复临证实践而提炼出来的,我们要学习它,就是为了要用之于临证,而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临床中要经常使用中医,才能体会到你所学的知识能否解决临床棘手问题。了解并掌握你所理解的中医其长在哪里,短在哪里,能够解决临床哪些问题。这样才能总结经验,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不足,找出差距。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谈到如何学习中医时指出: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提升中医的临床技能,需要师承,需要名师的指点,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如果没有条件拜师,书也是最好的老师,多看看前人的临床经验,这样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临证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增加自信心,所授课程就会丰满,栩栩如生,不会枯燥无味。
3课堂上,衷中参西,吸收前辈授课经验,提高授课水平。
关于中医院校现代基础医学课程和普通课程安排问题,任老认为就有很大的问题,值得考虑。他说“学好了祖国医学,再掌握一些现代医学的知识,这是很好的,对将来在医院工作,或与西医共同治疗,或者搞科学研究,都会带来一些便利。但是中医学院的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中医为主要的,而且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它,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中医学院的西医基础课程,只需学得一些常识就够了,不能学得太多,太多了就会占去他们学习祖国医学的时间。”而我们现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中西课程比例已经是五五分成,如果中医的课程中老师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西医知识,那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机会岂不是更少。因此,课堂上应该努力将所讲授《中医内科学》课程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讲授清楚,而不应该将大部分时间讲授西医内容,因为西医的内容会在西医《内科学》中由西医老师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体会到自己的责任,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授课内容,并将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作为授课时所遵循的原则和目标。因此,要认真备课,多向同事请教,学习他人的授课技巧及经验;参阅前辈的授课资料及教学参考书;努力使所讲授的《中医内科学》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改变枯燥沉闷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营造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应努力探索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有机融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把《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理论穿插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力争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形成。
4带教中,言传身教,倾囊相授,耐心讲解。
作为教师,要善于将临床所见病证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启发、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另外,在临床诊病过程中,作为医生和教师,自己的言行,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要把大医精诚当作座右铭。诊病时,将诊病过程看作是与亲人的交流,对病人细致耐心。这种诊病方式,不但建立了良好的医患之间友情关系,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的疗效。这样在带教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让学生领会、懂得医生不但临床技艺是重要的,而且医德更是至关重要的;医生与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亦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不骄不躁,不断学习,充分提高自己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教师们,努力学习中医吧!中医需要你,学生需要你,患者需要你!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夏永良,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