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35A82读《中医病机辨证学》有感——审证求机,审机论治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病机”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从《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接触这个词,再到《黄帝内经》里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及“病机十九条”,再到《金匮要略》及《伤寒论》等诸多学科中老师们都在不断地讲述着病机。然而我对病机却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弄不清楚它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占据何种地位。
了解一样东西,必须从其概念入手。何为病机?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2004年)对病机的定义为:“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而病机学说是研究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的学说。”从概念上来看,病机是包换多种元素的一个词语。
病机的内涵,在宏观整体层面上,大致可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输化代谢失常。具体而言,又是由脏腑病变导致某个系统、某种疾病、某一证候及某个特异型症状、体征的病理性表现,因而其类别有脏腑病机、疾病病机、证候病机、症状病机等多个方面,相互之间有其关联性、层次性,而最终必须落实在证候病机上,根据证候要素提供的辨证信息,构成内涵清晰、外延明确的病机证素条目。
从概念上来看,病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应该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它究竟有何作用呢?张介宾提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对患者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在辨别、分析、归纳所有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的基础上对疾病的本质作出的结论,它揭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证从何来?本又是什么?证是通过症状来确定,《伤寒论翼·制方大法第九》云:“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查病情者,良工也。”所以病机是辨证的前提,是论治的依据,是联系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枢纽,也是保证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审证求机、审机论治。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在临床中是怎样被应用和体现的。
这又要提到一个新词,叫作“病机证素”,所谓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它能概括、体现疾病某一证候的病理特点,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交叉组合构成证候,是辨证的基本单元。病机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病机证素的核心内容是复合病机,因为往往疾病的发生并不单一,可以是多病因,如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同时在人体作祟,既可以是多脏腑同病,如肝气犯胃,再如消渴,多为肺脾肾三脏同病等。
那么如何用中医病机辨证学来治病救人用于临床呢?首先,要辨识病机证素,识别病理因素及病位、病性;其次,要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然后确定治则、治法,最后遣方用药。
如风病善变,且性质有内外之分,涉及脏腑多为肺、肝。外风首犯肺卫,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卫表。临床常以肺系卫表肌肤肢体经络见症为主,实证居多,以风寒、风热兼夹最为常见。内风易于上冒,旁走,有虚有实,属虚者,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但虚实每多兼夹,阳亢与阴虚互为因果。所以风病的治疗原则为外风宜驱,药物如防风等,内风宜息,如羚羊角等。
寒、暑、湿、燥、火亦同风,要辨识病机证素,确定证名及治则治法。
总之,围绕病机之间的兼夹、复合和转化、演变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根据各种疾病的不同,明晰中医病机证候要素的分类、组合特点,提示病机证候要素发生演化交叉、组合的规律,从而提炼出中医病机新理论,构建病机辨证论治新体系,可提高应对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能力,达到活化辨证的目的,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李天骄,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