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28A75常悦中医,感仁于天下——读《悦读中医(第二辑):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作品集》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初闻《道德经》里面的这句话是稍带抵触情绪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曾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当下所倡导的。所以初读这句话时,观宇宙天地很自然地把人放在了本位。再后来与文字之中邂逅了中国现代作家三毛,方才了解刍狗之草,本为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天地的化育。天地以无心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处。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三毛常常想到老子这句话,深以为是。而我在理解这句话真正含义之后,更多的则是想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借老子的思想,汲三毛的见地,再回归到以人为本位,便多了一种感悟。人人生而平等,医者不因患者财富多少,与之关系亲疏而作差别对待。一视同仁,一般对待。医者以仁心为心,自度而为常态,是医道的极致。
中医在治疗上是以“给富人充分治疗,给穷人必要治疗”为行动准则的。虽然这种做法摆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或是富人与穷人之间,是一种不二之选,更是一种双赢智慧法则,可是与我所想的那种“极致”却是存在出入的。自己深知对这个问题太过较真,羞于向身边人请教。日子一长,苦于无法排解内心疑惑,只好寄情怀于书籍,一方面以求得心净,一方面则想着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结下了与《悦读中医》的缘。医学生的我,借书之初纯粹是被“中医”之前的修饰——“悦读”博取了眼球。暗想:书海无涯,唯有苦读,何作悦解?索性借得,一探究竟。
《悦读中医》是首届全国校园之星的读书心得作品集,共50篇读后感,包含了29本书。书中多处让我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每读一篇文章时,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好像阅读了原著一样了然,身心达到了高度的愉悦。书里每一篇的感想即是将原著精简概括与思想的系统结合,形式上使我读起来快乐无比,内容上让我身心契合,当真无愧于“悦读”。素来没有二次阅读的习惯,因为我深知生命绝无二次,只尽情绽放一次就足矣,深信阅读也要如此。不过出于对征文的一份责任,本着以手写心的态度,又恐心中了了,笔下难鸣,于是只好重新做了功课。再次翻开了《悦读中医》,历史如同一场又一场画幕呈现在我的眼前。中医学的发展是漫长的,从远古神农尝百草传说的原始医药累积到现今,采药俨然成为了一种乐趣——越过山间,走到房前屋后,歇在花果蔬菜园,与动物为友为伴。光采得还是不够,中医自古便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论。药有性味功效,食材亦然。如不读书,我们可能无法将昆布与海带对等,让芒果为消化不良画上句号。中药真是奇妙,70年不改初心中草药。时间的画布继续拉扯,我仿佛目睹了外科鼻祖华佗传奇而精彩的悲喜人生,欣赏到“大国医”的传世之美。中医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李时珍的精神与其承载的文化是神圣生命有力的见证。“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细涛闻……”傅青主的超然感悟与追求如他的医学成就一样不朽。生逢盛世,叶天士却在平凡的日子里用生命诠释了传奇。中医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岁月长河中孕育而生,中华文明教化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中医也贡献于无数中华儿女。《悦读中医》是值得用心去反复体会的良心书。常悦中医,时常用平常心阅读中医,悦己悦人。
我在读《悦读中医》时发现多篇文章是通过结合临床经验以及医案来谈感悟的,这使我在形成这篇文字之前一度不敢落笔。因为中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没有临床功底,无异于“纸上谈兵”,何况我是纸上谈兵亦觉难——书到用时方恨少,看中医颇有雾里看花的朦胧感。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悦读中医》,我又读了《悦读中医(第一辑)——不放逸,不抱怨:从21天开始》了解了中医大家们对于中医的自身感悟和经验之谈。同时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课间实习,接触到了临床,使我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读到的一些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形象的理解。就圆运动的古医学来说,我知晓了《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窥探了中医经典的千古奥秘,又结合四圣心源的感悟对其产生更进一步了解。同时临床领我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让我与中医渐行渐近。随着距离的拉近,我之前的困惑烟消云散。我把在治疗上“给富人充分治疗,给穷人必要治疗”行动准则的体会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国家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后,中医的“既病防传”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认识。但“未病先防”的思想却没有深入群众基层,大多依然单纯的有病治病。可是唤起了富人的先觉意识,因而在认识和治疗疾病上产生了时间的早晚,治疗阶段上就有了“充分治疗”。其二是医生在用药方面考虑到了穷人的经济条件,于是就有了水牛角替代犀牛角,浙贝母替代川贝母,党参替代人参,诸如此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次充好,随便替换。像用萝卜干替代人参一样,只因外形而定论,在选择上更多地是考虑到尽最大可能还原药用。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却无法复制,所以在治疗上富人的“充分”与穷人的“必要”是在所难免的。治疗的行动准则上“充分”并不是讨好富人,“必要”也不是轻视穷人。从医者的内心看皆是患者,一视同仁,仁心施治。就像佛教故事所谓的“放下”,真正的仁德是住持心中的不近女色,不拘泥于形式。真正的仁爱是让信徒放下手中的花,心中的念。真正的仁医是以仁心为心,内心的安然。
中医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的薪火相传。历经了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而又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中医迎来了如今的灿烂辉煌。故事依然继续,一万个人成就一万个故事,一万个故事成就一万种医德,一万种医德氤氲沁润着人性。还记得当初接触医学的信仰吗?还记得那铿锵有力的医学誓言吗?回顾过去,心潮激荡,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终将继承优良传统,同心同德——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王玥,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