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17A64《谦斋四大经典简释》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经典,是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主要课程的4门中医学科,俗称“四大经典”,其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推动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指明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学术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源泉。因此,加强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为历代医家重视,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就我多年研读经典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的思考并求教于同道。
1细揣摩
经典的成书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又历经了战乱,多次传抄等问题,因此存在章节缺失及内容存在疑义等不足。历代医家对经典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其中诸多认识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不知孰对孰错,不知何去何从,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独立思考,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2勤归纳
经典著作的学习为何难?原因有二:①中医学一门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社会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广博的学识;②中医学同时又是一门经验医学,对诸多理论的理解需结合临床实践方能透彻,这就要求研习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及牢固的医学基础。古代医家如张仲景等著书立说用词言简意赅,其在《伤寒论》中用398条条文论述了72个症候。很多时候,理解条纹时需要我们以方测证,虽有时方药相差仅一二味,但其所治疾病相差甚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研习经典的时候需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气候等因素去仔细揣摩,细心体会理解,方能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则铸成大错。如《伤寒论》太阳篇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与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症候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五苓散证病因病机为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邪与水结;猪苓汤证为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二者差异仅在前者以化气行水解表为主,后者以养阴清热利水为主。因此研习时差异要明辨,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古今病找共性
现代医学中很多病名是经典医籍中没有的,如“大偻”“历节风”“尩痹”“顽痹”等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描述,但我们不能否定这类疾病的存在,如根据上述病症表现于外的症候特点可以将其归结“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因此,虽然社会发展到现代,古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已变得面目全非,古人的体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做到异中求同,寻找古今病间的共同点对中医的传承非常重要。这并非要求古今病要完全一对一匹配对应,而是要求在考虑治疗方案的同时寻求突破口,做到能够古方治今病,只有这样中医方能流芳百世,使中医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喻方亭教授认为《金匮要略》中对“百合病”“虚劳病”描述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论治非常相似,从而寻求到一种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新思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岐伯是这样解释的:“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而手足便也。”要理解这段原文要用“左为阳,右为阴”来解释,“左为阳,右为阴”这是人所共知的整理,但其根源来自何处?为此,笔者曾经查有关书籍,有解释说:“面南而立,左东右西,太阳总是东升西降,人体的阳气也是左升右降,故左为阳,右为阴”。亦有资料说源于易学“先后天八卦图俱以左为阳,右为阴,……纳阴干阴支,但二者均是左为阳,右为阴。”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左右”在《内经》中可指代方位和时间两个概念,如:空间上,圣人面南而立,子午相判,东半为左,西半为右,时间上,冬至为子,夏至为午,子午相判,冬至后半岁为左,夏至后半岁为右。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只有做到追根溯源,方能对经典条文理解透彻并应用于临床。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肖霞芳,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