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6A21龙木韵 ——中医眼科古籍的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姓名:赵际勐
古医籍,是祖先留给中华的瑰宝,中医的基础理论、各科治法、方药验案等赖此以传世;眼科古籍,更是传世医籍中的一朵奇葩,不若《内经》的问答体,《伤寒》、《金匮》之病机体,眼科古籍较多的采用诗词歌诀的形式,并配以图画,赋予了自身极高的文艺美感。
眼科诗歌体,最早可追溯至唐人刘皓所做之《眼论审的歌》,存世的多部眼科古籍或多或少的摘录了《审的歌》,略有修改。如明代《明目神验方》所载七十二证,皆配七言绝句一首,除“黑风障”一证外,皆配有眼图。首证“圆翳内障”诗曰:圆翳犹如水上盘,阴阳大小一般般。金针一拨分明见,丸散须安肾与肝。28个字,高度概括了本病的症状、病因及治法。
明代胡廷用编之《鸿飞集论眼科》“内障受病诀歌”与《龙木论》“内障眼根源歌”趋同,以七言排律的形式描述了内障眼病的症状及外感、内伤的病机,如“不疼不痛渐昏矇,薄雾轻烟渐渐浓。或见蝇飞如乱出,或出玄蚁在虚空。此般状样如何得,肝脏停留热急风。大叫大啼惊与恕,脑脂流下黑睛中”;还述及手术注意事项,“针者但行贤哲行,恻隐之心是善缘。有血莫惊须下手,裹针密室更嫌风”。“下篇诗诀”则讲述了一些术后护理要点,“严冬锦裹须包缚,夏月仍嫌忌扇灰。头眠软枕须安稳,斜卧三朝莫厌迟……七朝薄粥温温服,振着牙关事不宜。大小便时须缓缓,毋令自去要扶持”。值得指出的是,本书所配眼图俱为双目,可直观查看患侧与健侧的不同。
清代赵双璧所著之《银海精微补》卷二、三保留了《龙木论》的歌诀内容,与《鸿飞集论眼科》比,歌诀名更恰当,如《鸿飞》之“内障受病诀歌”,本书为“内障眼根源歌”;“中篇诗诀”对应“内障将针诀”;“下篇诗诀”则对应“内障针后诀”,这种命名与歌诀内容更为贴切,也更好地反应了针法前后的时间逻辑关系,比之《龙木论》之“针内障眼法歌”、“针内障眼后法歌”也更加精当。在“内障针后诀”中,最后一句改写为“五辛烧酒终年断,补血补气培根基”,比之《龙木论》的“五辛酒面周年断,服药平除病本基”及《鸿飞集》的“五七略知睛翳去,服药并除病去基”都更胜一筹。
及至清人黄岩著《眼科纂要》,行文更唯美。“眼科药要”为散文体,观“心经药”一节:惟夫黄连味苦而性寒兮,泻心火之炎炎;酒炒则厚胃肠而去湿热兮,亦除火郁肝胆之为患……至若黄芩之品,苦寒入心,泻中焦脾胃之实火,除脾家湿热之相侵。枯芩酒炒,则上行而泻肺;条芩中实,则除大肠肝胆之热淫。文似《岳阳楼记》旧韵;再阅“肝经药”一节:夫岂若龙胆之苦寒兮,性沉阴而下行。益肝胆而泻肝火兮,功兼入夫膀胱;下除下焦之湿热兮,又上行而治夫翳障;胬肉攀睛之刺痛兮,目红热泪之必荡。实有《离骚》遗风!书自卷四“五脏补泻总诀”始有七言诗,并有方歌;后“论暴风发热内障”以下四十八论及验案症方,皆用词牌望江南之调,如首论“赤肿痛,斗顿病来侵。此是肝经风热盛,一时心火上奔腾。寄语好惺惺。酒调散,退肿尽堪凭。肿消吹用清凉饮,丹点清凉日几经。二八且消停”,再看雀盲治法“雀盲也,阴盛若阳衰。昼视通明夜不见,助阳汤里贵参芪。必借升麻提。蔓荆子,归身生地蒲。草决川芎甘草炙,金钗石斛广陈皮。妙法这般医”,可谓平仄合适,医理贯通。
功夫在医外,先贤的文学造诣不禁使我们动容。据体例分析,这几部医书似为作者为课徒而作,为加深记忆,而选取了诗词等多种形式,朗朗上口,贤师良苦用心可鉴!中医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又独立地发展为造福人类健康的一门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自然科学,习中医之人,必当先文而后医,方可领略经典深意;也必须边医边文,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方可成一代大师。龙木之韵,沉吟至今,眼科神技,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