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的贡献最大?

(2019-05-29 07:08:30)

谁的贡献最大?

 

 

谁的贡献最大?这个问题也许回答起来很难,无论是对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还是风光无限的明星、运动员。

无论是什么家,他们都是风光一时,到发挥热能的时候,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就像一个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一旦过了巅峰时期,就得赶紧退下来,不然,他们将要落后于新人之后,接下来是自遭其辱。

记得在30多年前,在中国流传着一句口号叫做粮食产量“过黄河,跨长江”,凭当时的各种资源来说,北方的小麦产量充其量不超过200多斤,玉米三、四百斤,而水稻的亩产听说在长江以南也就是六、七百斤。

在今天看来,当年提出的“过黄河,跨长江”的目标并不是很宏伟,那个时候中国的总人口不超过八、九亿,土地比现在的保底18亿亩要多出很多,可是中国的政治家们还要为全国的温饱问题操心,吃国家返销粮的日子年复一年,那时人们把吃顿细米白面当成最大的争取目标。

十几年前,经常可以听到从邻县过来的建筑民工说他们那里的小麦亩产在六、七百斤以上,玉米产量在千斤左右,当时听了只是半信半疑,继而转念一想,也许因为他们家乡土地好,又是水浇地,或许这样的粮食产量是靠得住的。

又过去很多年,连北方半干旱地区粮食亩产都在大幅度上升,小麦好的年景也可达到五、六百斤,有的地方甚至还要多,玉米亩产差不多都在千斤以上,所以对从前神话一样的说法也就完全相信了。

究其原因,现在的粮食亩产的提高,首先是从种籽上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其次是化肥和除草剂,按现在农民种地已经从过去的苦累中解放出来,一个农民种植几百亩地已经成为现实。

到底谁的贡献最大?我们是农民,经过了比工人和机关干部们还要饿肚皮的体会和滋味,所以对今天的粮食增产增收,我们除了感谢那些从事于农业研究的科技人员,而更要感激像袁隆平这样的“水稻之父”、“小麦之父”、和“玉米之父”们。

如果没有这些人们刻苦潜心研究,每年都在饱受灾害频繁的中国人将食不果腹,它将给政治家们带来很多麻烦,而那些饿着肚子的运动员们更加没有成绩可言,更别提什么狗屁荣誉和奖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午节
后一篇:荷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