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哦,马鞍山!

(2022-06-29 15:21:59)
标签:

彭远札记

马鞍山

 哦,马鞍山!

             哦,马鞍山!

                   /彭远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整理旧书,翻到那本一直留存压底的《左传》,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这一发现,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寻常事,就我个人来说,可非同小可。因为古书记载的一场春秋大战,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公元前589年6月,齐国撕毁了与晋国和平相处的停战协议,出兵攻打晋国的盟友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抵挡不住齐国的进攻,向晋国请求派兵支援。晋国答应了鲁、卫两国的请求,于是出动大军会同鲁、卫两国军队共同应对齐国的入侵。至此,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鞍)之战载入史册。

《左传》记载,当时,晋国共出动兵车八百乘,兵力约六万人。晋、鲁、卫三国联军在山下刚刚安营扎寨完毕,齐顷公使者就送来了战书,双方决定在鞌决一死战。

开战前,齐顷公信誓旦旦,战前动员说,等大家结束战斗后再吃早饭(灭此朝食成语即源于此)。于是未披甲,就击鼓驱车,率军掩杀过去。随即,双方军队就展开了一场混战,战斗中,晋军的主帅郤克被箭所伤,鲜血沾满了战袍,他对驾车的解张说,我不行了,我们撤吧!解张并没有撤退的打算,他激励郤克说,战斗一开始,我的手掌和臂肘就中箭了,但我没有在意,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战斗。又说,战士们都在看着我们呢,只要我们车上的旗不倒,鼓不停,车向前,大家就会跟着我们,我们不要有一点轻伤就后退,这样会耽误了君主的大事,我们要轻伤不下火线,要拼死于疆场,说完就驾车、击鼓,一马当先,朝齐军冲了上去,在他们的带领下,晋军奋勇争先,齐军终于抵挡不住,向东溃败下去。

结果,齐顷公大败而归,最后不得不割地求和。

《左传·晋景争霸》记述的这一节,完整的战斗过程,生动的厮杀场面,读来有如临其境之感。读罢不禁发生疑问:当年的战地鞌在哪里?经查阅资料颇为意外:鞌之战就发生在马鞍山!鞌,是鞍的古字。《辞海》显示:鞍,古地名,春秋属齐。在今山东济南市。《春秋》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鲁、晋与齐“战于鞍,齐师败绩”,即此。

让我心绪难平的是,40多年前,我供职的单位所在地就在马鞍山近旁,可谓近在咫尺仅一步之遥。马鞍山位于黄河与小清河之间,列为“齐烟九点”之一,但不是景点。马鞍山两峰相连,形似马鞍,故而得名。但因济南城南有马鞍山,故又名北马鞍山。马鞍山呈东西走向,西山头略高,东山头略低。“齐烟九点”中大都是石头山,惟有马鞍山为土山,因此,山上松柏葱茏、灌木丛生。

在那里留下我和同事们的足迹和岁月记忆,却怎么也没料到这里曾是烽烟滚滚的古战场联想到当年血雨腥风的战场和今日宁静和平的景象简直无法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的岁月像黄河之水向东流逝,田野平畴上四季轮回,花开又花落,那场激烈的战斗场面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人知道?不禁想起明代杨慎所作《临江仙》弹词:

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

秦宫汉苑晋家茔,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

白首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

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