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终生难忘的油画

标签:
彭远札记难忘的油画 |

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2周年纪念日,在“10月革命”的故乡——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活动。这在俄乌战争处在关键时刻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列宁作为革命导师,如今依旧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国人的脑海中总有挥之不去的记忆。
笔者于50年代初刚上小学,那是一所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校,走廊墙壁上都是名人的劝学励志的语录;宽敞礼堂的墙壁上依次悬挂多幅油画,一幅有列宁形象的油画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画面上:列宁披着大衣,坐在一个树桩上写着什么。身旁点着篝火,火苗红红的,仿佛给人噼啪作响的联想。身后是用树枝叶搭建的窝棚,更远处是浓密的树林,幽静至极。后来,才知道那幅画名叫《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地》。
那时年幼无知,只觉得野外、窝棚、篝火如同夏令营,令人心驰神往;甚至梦想有一天也会在那样幽静的环境里看书、画画,该有多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当然无法理解“流放”意味着什么,更无法把革命导师与“囚徒”联系起来。但随着年级的提升,课文里读到列宁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少年乌里扬诺夫品学兼优,门门成绩5分(满分);革命者列宁在狱中,用面包当墨水瓶,蘸着牛奶写文章;人民领袖列宁理发排队拒绝照顾……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逐渐刻在脑子里。年龄渐长,看过许多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电影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
中学时学俄语,列宁语录:“Учиться учиться и учиться”(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我求学生涯的座右铭。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录》记载,列宁有一个休息时间翻字典的习惯,这也影响到我至今无事翻字典的习惯。在工作单位,除了业务之外参加过历次学习班,马列是必读书,有机会读了不少列宁的原著,深深地为他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感召力所折服。一直以为,他作为革命导师的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时过境迁。苏联解体后,执政理念、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突出反映在对列宁的评价,出现了“一边倒”的否定倾向。一时间疯传“政变说”、“间谍说”、“恶魔说”……不一而足。许多图像显示列宁巨型塑像轰然倒塌的场景,还有不少“解密文件”披露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直指列宁是苏维埃时代“大清洗”的罪魁祸首。更为震撼的是要把列宁遗体迁移出红场。在俄罗斯及其独联体发生的这一切,同历来历史教科书上传递的东西产生了巨大反差,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那年夏季,利用观光的机会到俄罗斯实地考察了一番。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列宁的塑像在城市街面上已经罕见,但其影响并非销声匿迹;如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茨克市中心“列宁大街”街名依旧;莫斯科地铁站里列宁演讲的精致壁画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莫斯科郊外著名小镇列宁的铜像依旧矗立着。
特别难忘的是,我们在莫斯科红场瞻仰列宁墓,有幸见到了的列宁。在昏暗的光柱下,列宁安卧在水晶棺中,苏格拉底式的前额些微泛黄,胡须也不像画像那么浓密。身着一袭深色西装,右手半握拳、左手平放。人们在礼兵的注视下静静地绕棺一周走向出口。列宁遗体安放于此已经90多年,历经战乱、风云变幻,尽管运用种种现代科技手段维护、保养,已今非昔比。一代伟人列宁,他绝对预料不到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道是:千秋功罪,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