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剃头岁月
(人生感悟)
如今到理发店剪个头,平常人一般至少也得五块钱,再少了,恐怕是不行的。讲究发型的人,理一次发甚至需要几十块。这,不时地勾起了我对小时候剃头的回忆。
过去剃头那阵子,是生产队,俺村里的人剃头,都叫老杨父子俩给包了。
老杨是我们附近村的人,祖传几代都是从事剃头的手艺人。他儿子小杨初中没读完,又跟随父亲学起了剃头,早早地就学有成业,成了门里出身剃头好手。加之年纪轻轻,不但剃头快,而且理得好,尤其是年轻小伙子剃头,都争着叫他给理发。
记得那个时候,剃头时间不是固定死的,一般情况下大概一个多月来一次。该剃头了,老杨父子俩挑着个担子就来了。村里二百多人知道老杨父子俩来了,都自觉地去理发。再说,当时剃头可不像现在,使用电推子,电钮一按,推起头来“嗡嗡叫”,那时,剃头全是手推子,只能“咔咔,咔咔”一点一点地推,剃一个头需要好长时间。 全村人剃完一次头需要好几天。
老杨父子俩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不用发一点愁作一点难,队长事先就给他俩派好了,挨家挨户轮流着吃。那个时候,农村生活不咋样,能弄个杂面面条,炒个白菜萝卜菜就不错了。村里人对老杨父子好,有感情,虽说生活苦,但,轮着自己管饭喽,尽量给改善一下生活,最起码是自己吃啥让老杨父子吃啥。
老杨父子俩在俺村剃头,一连好多年都是这样轮流吃饭,与俺村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相处很好。他们也感到非常满意。
那时剃头不给现钱。到了秋季,生产队统一给他们粮食,是按人头筹的,一年能收取好几百斤粮食。记得到了分粮食时,生产队里根据每家有几个人剃头,该扣除多少扣除多少,谁家也不会说二。队里也不会亏待老杨父子俩。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俺村人才结束了好多年由老杨父子俩给统一剃头的模式。从此,村里人剃头各奔东西,谁想上哪剃上哪剃,谁想花多少钱花多少钱,没谁管没谁问,请便!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可是,每当回想起当年老杨父子俩为俺村人剃头的事儿,大家仍然不会忘记那个年代,仍然不会忘记老杨父子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