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祸村的故事之八:变 迁
(2012-08-28 17:01:02)
标签:
(原创) |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余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大祸村的人是勇敢的人,是勤劳的人,是敢闯敢试的人。经过三十年来的拼搏,昔日的大祸村彻头彻尾地变了样。过去那种“驴栽井、马上吊、红薯栽到地老窑”的凄惨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大祸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心齐,泰山移。实行生产责任制仅仅一年多时间,农民就解决了几十年来未解决的吃饭问题。后来,随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推广,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亩产超千斤,年产超吨粮的新纪录,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种田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单纯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因此,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农民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另一方面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
先治坡,后治窝。农民有了钱,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分地时,村里几十户人家连一间瓦房也没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部盖起了新房子,还有一部分家庭盖起了两层小楼,日子过得赛蜜甜。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新的飞跃。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已不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一场新的思想革命开始了。大祸村的人们也和其它地方一样,不在以“农”字为主作文章,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型向经济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开放型转变接轨。这时,大批男女青壮年有志之士走出农村,走出农业,纷纷南下,到中国市场经济最开放、最活跃的沿海一带城市去经商、去务工、去挣钱、去闯天下。“农民工”这一带有时代特色的新生词语,也许就是从这时诞生的。这一闯一试就是几十年,收获颇丰,感悟甚深。不但使大祸村经济步入了小康之路,而且让人们大开了眼界,清醒了认识,理清了思路,为今后杀个回马枪,重返家乡甩开膀子,放下包袱,齐心聚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石。
村办企业蓬勃兴起。在老队长的带领下,村里办起了面粉厂、木器加工厂、三轮车厂、农具修理厂以及饲料加工厂等。几年下来,村里经济积累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村里富了,老村长首先翻新了学校,盖起了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建起了敬老院。硬化了村容村貌。实现了人人加入社会保险、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落实了生活费定补、子女就学,包括上大学实行了全免。
人走时运马走膘。大祸村人富了,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环境里的年轻一代人,何愁找不到老婆?分田到户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大祸村人口就新增了一百多人,出现了人旺财兴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大祸村的面貌更加焕然一新。全村近八十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农村社区。当你走进大祸村社区的时候,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色泽统一的、标准化的、宽敞明亮的五层洋楼映入眼帘。用水泥浇注的两横四纵的道路,在耸高云立的路灯、奇草异花的绿化带的衬托下,简直让人分辨不出如今的大祸村是农村或是城市之区别!
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大祸村坚持以人为本,在社区内建立了卫生室、学校、图书室、文化室、娱乐室、文化广场、健身场所等等。从而,使大祸村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健康向上、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大祸村的人们感慨地说:这辈子谁也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真是今非昔比呀!
前一篇:大祸村的故事之七 : 归宗风波
后一篇:大祸村的故事之九:期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