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队书记

(2025-04-05 08:56:40)
标签:

故人杂忆

大队书记

杂谈

现在农村都是以村一级为行政建制的基础,在此之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基础就是生产大队。以前大队的头头叫大队书记,是全大队的最高领导。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大队书记这个称谓了,但在六七十岁老一代人的口中,对如今的村支书,有的仍被叫作大队书记。很多人以为,生产大队与现在的村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个称呼而已,但其实还是有所不同。以前的大队,自治属性更多一些,管的东西更多,范围更广;现在的村,行政属性更多一些,多是行政事务。以前的生产大队干部没有工资,只有工分补贴;而现在的村委干部,则有津贴。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各地农村都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三级”就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个层级,生产大队介于公社与生产队之间,通常就是一个自然村,由于有的村子小,就由一定数量的自然村组成一个大队。生产大队下辖若干生产队,少则几个十几个,多则二三十个或者更多,每个生产队有几十个家庭,两百人左右。当时的生产大队,除行使村级的管理职能外,还要管理整个大队的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现在的眼光看,又类似于一个生产企业。每个大队都成立党支部,是整个大队最高的领导机构,设立支部书记一名,副书记及支部委员若干名,各自都有分工管理范围。大队党支部除负责管理党的各种工作之外,对所辖村庄的发展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大队书记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土改中成长起来的泥腿子干部,有的则是退伍转业军人,少数是城市里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的干部,后来还有一些下放知青。他们经过党多年的教育培养,逐步成长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就见过大队书记,他们都是村子里的强人、能人,如果不强不能,根本就无法领导一个大队。大队书记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执行者,同时亦是带领社员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他们要组织农业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要创办小工厂、搞多种经营、壮大集体收入,要搞好收入分配,调动社员的积极性等等。每年的公粮、征兵、计划生育、防洪水台风,以及调解民事纠纷等,大队书记样样都管。日常管理就有很多事,还要对付辖下众多的生产队长,他们多有主见,要他们听话服从安排并不是容易的事。

对大队书记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是到了1976年夏天,那时我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从所在的粮食管理部门被抽调参加农村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两英公社东北大队。东北生产大队是一个很大的村子,全村有六千余人,三、四十个生产队。它背靠大南山,有山地有平原,适合搞多种经营,基础很好,是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工作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就是考察重建领导班子,当时许多所谓的先进单位经调查,都发现了问题,所以路线教育运动中把东北大队列为重点,工作团领导常在此蹲点。东北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老陈,身高一米六左右,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能力超强,当时他已有四十七八岁,由土改时的民兵队长成长起来的。我们进村后,陈书记给我们作了情况介绍。他对下面的各个生产队的情况了如指掌,整个大队有多少人、各个生产队有多少人、平均每户有多少人、共有多少劳动力,每个生产队有多少水田、山地等等情况都了如指掌,不用看稿就直接说出来。对于大队现状也极为清醒,既介绍了成绩,也看到存在的不足。这个陈书记确实是大队书记中的佼佼者,怪不得东北大队长期是先进单位。

工作队安顿下来之后,我们就去书记老陈家里拜访。这个步骤很重要,这个人有没有问题,一般可从他家里看出个端倪。我们是吃完晚饭后到他家的,他家位于一座潮汕农村的传统建筑“四点金”内,有两间房,是原来地主的房产,土改时分给了他。他家比当时一般农民的家整洁多了,到处干干净净,但家具并不多,也都是旧的。有两个木质沙发,他与我们的队长对坐,我们几人则坐在农村常见的长木凳上。他用潮汕工夫茶款待我们,并聊起了家常,他很健谈,无所不谈。他的家与一般农村干部一样,没有什么异常。唯一让我们感到不妥的是,他抽的烟很高级,一般人在供销社是买不到的,但也好理解,他去大队供销社买烟,有好的还不是要卖给他,还有可能是别人送给他的。

当时的大队书记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好全大队村民的吃饭问题。吃饭现在已不是问题了,而那时是天大的问题。地少人多,加上国家征粮的任务还很大,而且肥料供应严重不足,制约着粮产量的提高,这样分配给农民的口粮就严重不足。东北大队当时的粮食单产每亩比其他大队高,这里面与大队党支部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推动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还想法设法疏通关系到处去购买化肥。尽管如此,村民的口粮仍然不足,我们工作队到生产队时,就有人为分配救济粮而争吵不休。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大队党支部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开展多种经营。利用山地创办林场,广种茶树,生产土山茶;开办了织布厂生产粗布,既增加收入又可以安排劳动力;开办粮油加工厂,既满足村民的需求,还可开展对外加工,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里面可以看出,陈书记的领导是得力的。

毛主席就曾指出:干部参加劳动是个极端重大的问题。为加强干部与群众的联系,防止官僚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就规定,人民公社各级的干部都必须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各地也对公社三级的干部,具体参加劳动的天数做出分别的规定,其中生产大队的干部不应少于200天,要求是很高的。在我们与村民的深入接触中,有人反映陈书记高高在上,实际参加生产劳动少。但据我们了解,陈书记实际参加劳动的时间确实很少,但他不是闲坐着不管事,而是整天在田间地头转,发现问题,就及时指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单是一种劳动,还是一种良好的作风,是应当提倡的,而不应片面理解关于参加劳动的时间规定,硬性要求。

也有人向我们反映,陈书记很霸道,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陈书记确实比较专断,说了就算数,定下来的就必须做。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情况放到当时具体环境里去看,在农村人民公社时代,大队是整个体制中的中坚,上面有党政各部门,下面还有很多的生产队,要上传下达,要带着所辖区村民真抓实干,还要亲临生产第一线督导检查。此外,大队通常设立民兵营、治保会、妇委会、共青团支部等机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繁杂得很,任务也重,支部书记是大队一级的核心,需要有绝对权威,很多东西虽是支委会集体讨论,但必须由大队书记拍板决定。所以大队书记必须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一言九鼎,令人生畏,不然是办不成事的。如此说来,陈书记的专断,似乎也不是什么缺点。

一名农村的大队书记,在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沉浮,见多识广,大都练就了不凡的政治敏感性。陈书记他虽然只读过两三年书,但经过多年的历练,能说、能写、更能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个能干人。 197610月,两英公社召开的打倒“四人帮”庆祝大会时,我两挨着坐,听了领导讲话之后,他轻声对我说,“老邓要解放出来了”,当时让我吃了一惊,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准确。1977年初,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在会上狠批有些领导阶级斗争观念有所松动,并表态绝不走回头了,不让包产到户回潮。陈书记在我耳边说:“形势比人强,没有人能阻挡。”从说这话可以看出,陈书记绝非一般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其政治敏感和阅人阅事能力非同一般。

农村路线教育的重点就是要重建大队领导班子,进驻几个月后,有人见到工作队对领导班子并没有针对性的动作,就憋不住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就在工作队驻地外的墙上贴了工作队的大字报,指责工作队与大队党支部同穿一条裤子,不把支部书记打倒,但又说不出陈书记究竟有哪些违法违纪的事。我们半夜听到外面有动静就出来,看到大字报大吃一惊,赶快把大字报撕了,以免扰乱视听。在进驻东北大队之后,我们经过多方的调查了解,并没有收集到陈书记有问题的材料,大多数人都是说陈书记的好话。没有任何过得硬的材料,是不可能对陈书记有所动作的。这张大字报确实也反映了有人希望其下台,自己取而代之,暗流涌动。最终我们同意并报上级批准,老陈继续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只是对支委作了一些调整,有三名年纪偏大能力不强的支委下了台,换上年轻有为的,其中就有两名退伍军人。

2025-04-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