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会按照你预编的“剧情”走
(2025-03-07 10:27:09)
标签:
思维能力杂谈 |
人的思维有着“自动性”(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控制)和“生发性”(从一个点联系到一个面)的特点。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程度,有的人很明显,有的人不明显,少数人更是有可能走向极端,他们喜欢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根据自己的喜恶自动预编“剧情”,认为现实一定会根据自己预编的剧情发展。有的人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需求,认为“应该”这样,“必须”这样。当现实没有满足这些“应该”与“必须”的要求时,就对自己和他人,甚至整个世界都不满。可真实的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与“必须”,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如你所想像的,不是你能左右的。因此,要学会接受现实,不要陷入自己想象的情景不能自拔。
现实中,许多人喜欢活在肤浅的因果推论中,看到窗外的街道湿了,就说下雨了;看到一个人的精神不振,就认为他睡眠不足。所谓的“得出结论”,只不过是抓住了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一种可能性。快速、简单推论的基础是感性,而非理性。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人们更重视“感觉上的真实”,而不是经过确认的“事实上的真实”。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往往比陈述客观事实更有影响力。在随处可见的热门话题中,有很多是还没有被验证便广泛流传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兴奋、欢乐等各种情绪。在现时复杂的媒体时代,提倡“简单思维”的人,更容易受到蛊惑,被信息碎片操纵。要洞察真相,就不能满足于肤浅的解释与因果推断,尽量考察信息源的可信性以及所提供证据的真实性,反思我们顺理成章的想法,而不是随便配置因果、感情用事,宣布貌似新奇、其实荒诞的新发现。
控制欲强的人,很想每一件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演绎,如果事情没有如期如愿而至,就愤怒、挫败,甚而武断地得出负面结论。然后,由于这些想当然的负面反应,对人采取疏离态度或予以反击。这种自寻烦恼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使人际关系中出现负面交流。当我们没有根据足够的信息就预编“剧情”,往往是基于个人的偏见和假设,而不是客观的事实,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很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提醒自己,在做出决定之前,要尽量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避免妄下结论,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认知理论有个观点:影响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解释和联想。“翻译”成一句我们经常引用的俗语,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事,其实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自己胡思乱想出来的。我们所担心所烦恼的,有99%都不会出现,只会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明白,天天受这些不会出现的烦恼煎熬,实在是不明智。明天的钱可以预支来享受,明天的烦恼不必预支来折磨自己。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人生难免疾风起,与其瞎操心、乱担忧,不如锚定好方向,笃定地扬帆逐浪。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棘手,尽管放心大胆地去做。当懂得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埋头于自身的发展,我们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