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以陶冶也可以救赎
(2024-12-16 07:32:21)
标签:
审美话题美的救赎杂谈 |
太古时代,一法术高超的道人将林中树王千年泡桐树做成一把神妙之琴,皇帝视若珍宝。但此琴有灵,桀骜不驯,唯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琴师才能驯服。诸多琴师试图在它弦上奏出妙音,但一切努力都枉费心力,皆是徒劳。终于,琴界俊才伯牙出现了。他轻抚琴身,轻柔触动其弦,唤醒了树王所有记忆,高山流水,琴音绕梁,美妙动听!听闻此曲,皇帝大喜,忙问伯牙驯琴的秘诀。“殿下”,伯牙答道,“其他乐师急于奏出自我的歌曲,而我则由琴选取它自己的主题。事实上,鼓琴之时,究竟是琴成了伯牙,还是伯牙成了琴,恐怕连伯牙自己也分辨不清了。”在美的浸润下,琴成了伯牙,伯牙成了琴,已分不出彼此。而我们在美的神奇撩拨之下,内心秘密的琴弦也被唤醒了,颤动着,战栗着,激情澎湃地回应美的召唤。心相印,有灵犀,倾听于希声,观赏于无形。此刻,作品即自我,自己即作品。美,就是如此的神奇!
美妙的音乐是高超、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不能识别,无法分辨,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人间美语,天闻怡悦,令人心驰神往,沉浸其中,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使情操得到陶冶,产生美好的感觉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而经过美的洗礼,人的灵魂会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人们用“不可方物”来形容美的无与伦比,美好的程度不可用天下万物来比方。美妙的艺术,需要人们去用心品赏,才能品味到其中神奇的力量。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写道:“应当哀叹,我们之中鲜有人愿费心费力,去研读艺术家的心绪。出于顽固的无知,我们拒绝向艺术家致以此种最为普通的尊重,于是便常错失眼前的美的盛宴。艺术家们以美味佳肴款待我们,而我们却因缺乏鉴赏力而无福享用,只能饥肠辘辘。”
美,不只是陶冶情操,还可以救赎人性。美学家蒋勋说:“美是一种救赎,我觉得它将会在二十一世纪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恰恰是我们长期以来信仰流失,救赎流失的年代,可能试试看从美来做一些救赎。我相信美在今天应该是一个拯救的力量。”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美拥有将人从琐碎救赎出来的力量,尽管对美的感受并不带来直接的权力或财富。你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个画展,这是在感受美。人对美的感受需要被打开,只有这样的打开才能体现美的力量,美的救赎力量会让人从不快乐里脱离。美的觉醒,我们的身体上被充满了以后,它其实慢慢会解决掉很多现实里不快乐的记忆。
美对大部分人的救赎,体现在忘记一些不快乐,减少一些压力。而一旦美与艺术天才相遇,救赎的力量便更极致地体现出来。1889年,梵高在精神病院,住的房间好小,只有一张小床,在那样的环境里,受躁郁症影响太大的梵高夜以继日地作画,也画不出满意的作品。直到某晚,梵高从窗户看外面,满天繁星,便有了让后人叹为观止的《星空》,从窗户外的星空感受到的美,让梵高在那时实现了救赎。美的力量如此强大,普通人或许创作不出梵高的《星空》,但同样可以与满天星辰对话。从现在起,偶尔放下生活的压力,调动你所有的感官,与美相遇。下班路上的夕阳、一朵玫瑰的香味或者一曲美妙的音乐,这些美都是快乐的理由!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