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低质量网络信息容易“脑腐”
(2024-12-11 08:38:54)
标签:
网信忧思杂谈 |
据英国《卫报》2日报道,“脑腐”一词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所谓“脑腐”,是指过度消费琐碎或低质量内容(尤其是互联网内容),导致一个人的精神或认知状态退化,就像大脑被腐蚀了一样。如果你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刷完”仍觉得内心空虚、疲惫不堪,那你可能患上了“脑腐”(brain rot)病。牛津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脑腐”一词的当选,凸显出“人们对于过度消费低质量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内容带来不良影响的担忧”,“以及人们在虚拟生活中面临的危险。它似乎是在人性与科技的对话中自然而然会出现的课题。”
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生产、存储与传播成本大幅降低,“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的格局成为常态,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过剩时代。由于虚假信息、标题党和噪音性信息的泛滥,使受众对信息的信任感下降,形成“信息泛滥,真相稀缺”的矛盾局面。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的低质内容,对精神与智力是一种的腐蚀,这与其说是“脑腐”,不如说是“认知浮肿”。当一个人长期接触大量浅层化、碎片化和低质量的信息后,容易形成一种认知错觉:以为自己懂很多,但实际认知能力却差得远。这就是典型的“认知浮肿”。
信息过剩的恶果就是使有的人大量摄入垃圾信息,导致信息消化不良从而产生“认知浮肿”。其核心表现是个体的信息摄入量显著增多,但信息理解的逻辑性、深度和有效性却仍然较低,从而导致个体对自身知识水平产生过高评价,但实际认知能力未能同步提升。“认知浮肿”者由于对信息真伪缺乏辨别力,常成为虚假信息的无意识传播者,这将加剧虚假信息的传播力与破坏力。
还应当看到,“认知浮肿”、“脑腐”现象不仅是个体层面的认知偏差问题,更是一个与舆论生态和社会治理深度关联的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技术优化和治理措施,才能有效缓解这一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为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空间提供保障。内容推荐算法是“认知浮肿”现象的重要推手,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算法设计是治理“认知浮肿”的关键环节。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信息制造与传播者的打击力度,信息平台需建立健全内容审核与举报机制,并与事实核查机构合作,对虚假信息进行快速甄别与标记,阻断虚假信息的传播。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