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美
(2024-10-07 08:28:47)
标签:
审美话题“无用”之美杂谈 |
中国古典的美乃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道法自然。美的本质是“无”,对“有的”(意义)无限贪念,导致所谓的“异化”,异化就是美的消亡。康德所谓“无目的的目的性”,“无”(道)是无时间的,“美”是“无”(道)在时间中的表现,只有人知道“无”这回事。有无相生,生命在阴与阳,有与无之间获得超越性,活泼泼地“物物而不物于物”。不美的事物都是人为,做作,一定要赋予事物一个意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一旦做作,美马上被遮蔽起来,人为只令美消逝。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无意义,只有无意义,美才向意义(解释)敞开。
美学家蒋勋说:“美学的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从实际角度看,“无用的”定是那些不能产生价值利益,难以助人“上青云”的事物。“无用”涵盖多个方面,它可以指文学、艺术、思想主张,似乎只能存在于高雅的殿堂之中受人瞻仰,不能捏在手中玩赏,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多少益处。但事实上,正是这种距离上的疏远感,为“无用之物”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留下想象空间,赋予了它们美学上丰富又令人琢磨不透的意蕴。只有在这“无用”的触动中,让人从现实与功利主义的考虑中抽离,方能觉察生命之意义。周国平先生说: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有对美的欣赏,才会有美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做事不能目的性太强,事事追求有用。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为什么艺术很美?因为毫无用处。为什么生活丑态百出?因为全是目的、企图和用意。”事实上,有些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有人以为文学没用,但它却可以助你看清人生与世事;有人以为音乐没用,但它却可以陶冶你的情操;有人以为美术没用,但它却能提升你的审美。人如果事事急着寻求结果,反而会求而不得,最终没有结果。人生无须急功近利,可尝试去做些无用的事,顺其自然往前走,有时一些无用的东西,反而能成为大用。人活着,有用保证了生命的延续;但无用,却可以让人活得更好。享受无用之用的乐趣,你才能感知到生命的美意;参透了无用之用的智慧,你就一定能活得有情有趣,活得自在丰盛。
著名学者梁衡与好友国学大师季羡林闲聊时,请教研究艰深的学问于今天何用?大师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梁衡事后感慨:“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和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 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无用”的东西带来的,找一些真正兴趣的事情,沉醉其中,无心则安,无心则乐,无心则寿。丰子恺先生认为,在艺术创作时,就是要剪断各种实用功利心,才能有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情趣,提神于太虚而俯瞰万物。无用之用,貌似无用,恰是最尊贵、最神圣的精神。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