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安静,回归孤独
(2024-05-02 06:44:57)
标签:
修身养性安静孤独杂谈 |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先生将孤独分为了三种类型:自我封闭性孤独、被动孤独和主动孤独。自我封闭性孤独,主要表现为性格自闭,不会主动抓住机会,也不会主动跟人产生关联,更不愿意展开社交。被动孤独者,虽然感觉孤独,但不安于孤独,总想逃避孤独。而主动孤独,是一种高质量的孤独,虽也感到孤独,但对自己充满自信,安于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有人说,孤独是可耻的,也有人说,孤独是最大的自由。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不大容易给人以享受的感觉。要摆脱负面孤独感,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稳定的内核系统和精神世界,让心安静下来。心一安静,孤独就不是难受,而是享受。
人生如戏,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要演的角色,穿上角色特定的戏装,就热闹登场了。只要在演出,不管是演好演坏,都身处在热闹中,不会安静。等到演完了,脱下戏装,人才会安静下来。因此有人叹息,人生不过是一套戏装,但戏装终究是要脱下的,最终都要回归本真的孤独与安静。世上真正美好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就像这安静,遗憾的是没几个人能够看到。哲人说,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这纯朴,这谦逊,都是安静的孩子,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里,都悄无声息地镶嵌着它们的影子。
苏轼《点绛唇》词中写道:“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个人静静坐着,明月相照,清风作伴,心中只有满满的惬意,表达了一种享受独处的极高情境。有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 没有人喜欢孤独,但是每个人却又不得不接受生命里的孤独。对于历经磨难领会了生命真谛的人来说,孤独是一种渴望,也是一种享受,孤独恰恰是岁月静好。一个人如果时刻活在自己内心之中的,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还可以尽情去品味它。经历过人生的得失,品尝过岁月的沧桑,应更多地与自己相处,更应在喧闹的世界中学会享受孤独,享受孤独带来的宁静与清醒。让我们在世事变幻中变得愈加淡然与豁达,生命也由此更自由丰盈。
美学家蒋勋说:“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所以当心里太繁杂时,不妨让自己远离人群,静坐片刻,也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坐忘”。“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也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心灵,让自己慢慢地从不怕孤独,到享受孤独。与孤独相处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维的空间,生命的过程也会更细腻一点。
人生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谁曾被岁月善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从孤独的困境中走出来,又甘愿回到孤独中去,倒也是难得的改变,也是难得的心境了。加缪曾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从孤独走向孤独,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重生。在这期间,渐渐学会了成长,理解和悦纳,也学会了远离和不再讨好他人,只想活成自己需要的样子。再后来,竟然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一个人的安静,习惯了独来独往中的自由和随性,也习惯了这无人打扰的日子里难得的清静和清醒。原来,人生最终的目的不过是回归个人的孤独,回归生命的安静。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