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要有道
(2024-03-03 09:01:21)
标签:
气度眼界利益观杂谈 |
在世上生活,总要从这个世界获取你生活所需的。所需的,不仅仅是物质财产,还有精神生活所需的思想文化,但是不能无限度的索取,太多太重了,会被携带的沉重的物质和思想箍紧窒息而死。因此,对那些不是属于自己的、多余的,必须要抛弃掉。但一个人不能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来抛弃物质,必需的应当留下。同时,你必须先要“得到”,才有东西可供抛弃。所以,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首先你必须照顾好自己,你得靠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多些“得到”,才能活下来,才能与这个社会周旋。
所有的“得到”,都必须寻思着从正当渠道去获得。《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所求并没有错,但一切所得都应取之有道,这中间讲究的就是个“义”字。“见得思义”是儒家的修养方法,见到利益的时候,或者有功劳酬报的时候,就要考虑,是否为自己本分所得?是否取之有道?如果背弃道德信义而得,这样为君子所不齿。《论语集说》中曰:“见危则致命,见得则思义,能抉择于死生义利之际也。”危难困苦可由我去承担,功利好处则是我不一定要取的,这是君子之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财富及仁义有着非常辨证的认识。儒家对“仁义”虽然认为是头等重要,但是儒家并不反对对“利”的追求,认为“义”和“利”并不冲突,只是“利”的获取应该符合“义”的原则。先利后义则取之无道,先义后利则取之有道。《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获取“富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何取得一定要有道义,如果违反道义去获取财富,是不可以的。所以儒家认为,一定是要在遵守道义的前提下去取利。《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与利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这些都不是对“利”的排斥,而只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义利并生”,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
一个人对财富的认识,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春秋时的政治家范蠡二次入相,然后弃官从商,三次散尽千金,最后归隐山水之间成了一个“打渔翁”,其人生何等的潇洒和畅快淋漓。我们如今有些人物质很富有,但精神上很贫瘠,把财富变成贪婪的代名词,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物质变得富了,道德感和幸福感却降低了,就是因为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物质和精神,富有和贫穷始终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话题,选择什么样的财富观决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幸福指数,或许古代圣贤的财富观会带给你一些启示。
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