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没有谁的生活没有烦恼,唯读书是最好的解药。陆游在《枕上作》诗中就说:“愁得酒卮如敌国,病须书卷作良医。”耶鲁大学研究“阅读和长寿的关系”,得出结论:每天坚持看书的人,死亡风险会降低。原来寿命的长短,不仅和饮食锻炼有关,还与读书有关。世间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很多,唯读书不可少,书不但能明智,还能解乏、添乐、疗伤。
一本书,一节课,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并投入深度注意力。枯燥是一个门槛,能不能忍,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庸才的分别。忍耐得了枯燥,日积月累,就可能成就学业。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的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忍耐枯燥的能力。聪明人下笨功夫,是越过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必然途径。在眼前这时代,大家都很浮躁,静下心来读书是很难的。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我们才要静下心来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读过的书比走过的路重要,也比吃过的亏、摔过的跤重要,因为读的书多了,能启发你感悟,获得经验。当你能真正下定决心,排除困难去多读一些书,这个世界的机遇和贵人,才会慢慢向你靠拢。
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真正的读书人,眼中是没有正书、闲书之分的,什么书都可以一阅。读闲书,一是要身闲心闲,确实有闲工夫;二是所读的,应确实是闲书;三是读闲书轻松,不用去“啃”,让你“啃”的绝对不是闲书。闲书其实是不“闲”的,读下去总会有收益,因为闲书中藏着你前所未见的知识与趣闻。有一联:“好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是故人藏。”好友与异书等价,不读闲书,怎知世间有异书?
读书,须得法。凡读书,都得专心致志,但也需要方法和技巧。现在的文字资料浩如烟海,载体多样化,导致目不暇接,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1、“深”与“浅”。有的要采用慢速的、沉浸式的深度阅读,有的则可快速浏览,浅阅辄止;2、“精”与“泛”。有的需要精细深入地读,反复地读,有的则可泛泛而读;3、“多”与“少”。多读书总比少读书好,但专业工作者,更要重视书的质量,读少读懂;4、“活”与“死”。最忌死读书,读书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攻书到底,把书读“活”,进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和发挥;5、“有”与“无”。读书不但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注重亲历和实践,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022-11-17
加载中,请稍候......